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tea hous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21 西方文化 2
  Western Culture 2

亦愚 & 若智
23/5/2015
註: 以下談話內容, 純屬作者個人意見,有關法律規定屬專 業知識部份,不能視為具法律效力之意見,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專業顧問查詢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23.5.2015

愚:前輩午安,我又來串門了。

智:你不嫌老人家老氣橫秋,年青人來説已是非常難得,但回到年青人那裡,可能便有點格格不入,對嗎?

愚:這也給前輩看穿,那是説年青人的想法是在前輩意料之中了,我相信前輩是 經過細心思考然後有現在的想法的,問題是我們週圍碰到的年青人,他們也很相信自己的判斷是經過細心思考的,例如上次開始討論的西方文化和文明,他們是堅定 不移地覺得優越的,曾經有一次,我提出前輩曾告訴我的亨亭頓理論,説世上還有其他偉大文明時,他們便指著週圍的物件,連聲質問我能不能找到一件對現代生活 有重大意義的東西不是西方人發明的,我一時間只能啞口無言。

智:這也不是什麽新的論點,在中小學水平的辯論比賽已很常見。以偏概全,以部份有利的事實來支持自己的主張,這是辯論常用的策略,反過來,同樣可以 輕易找到西方文化不如其他文化的局部事實,只不過西方文化處於上升期的頂點或接近頂點的地方,世人眼中盡是最風光燦爛的一面,日常用品是物質文明成份居 多,也跟潮流有關,東洋風曾風靡一時,現在韓流仍方興未艾,但放在歷史長河中,潛力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六百年前,同一問題,你有想過答案是什麽嗎?如果當 時得令的文化和文明便代表永遠佔有首席地位,那西方文明還有沒有今天的風光?所以拿近代一二百年的局部成就來斷言身後千年事,只怕是出錯居多,不説長的, 就説十年吧,過去十年的預測也不知有多少落空了,還説要預言動輒以千百年做單位的文明興衰,八十年代,人人説日本第一時,誰會信日本的產業會落到今日七癆 八傷的狀況,幾大龍頭企業的市值還不及韓企。二十年前,手機才剛數碼化,中間的市場板塊,已經變了多少次天?十年前,誰會想到韓潮成風。潮流性的事物,波 動太大,看長期趨勢,需要有深邃的洞悉力,持平的心態和廣博的知識。

愚:唉,前輩不説,我也知道,言下之意,是本地人做長期性預測,都不會有什麽參考價值的。

智:曾短暫當過財政司的梁錦來松先生將一段形容本地大學畢業生發展的順口溜告知傳媒,大概是「拿一級榮譽的留在大學教書和做研究,拿二級榮譽的當了 三級榮譽或剛合格畢業同學的手下。」所以,聰明人從讀書開始已是走捷徑,工作則著重賺快錢,工業也嫌太髒、太苦和太花時間,所以入金融業,特別是在投行中 當上做大刁的芬佬便是上上選,一位財經界的傳媒人,口頭禪不就是「能知三日事,富貴萬千年」嗎?凱恩斯亦曾説:「長遠而言,我們都一命鳴呼」,長期浸淫在 只爭分秒的金融市場,做 day trade 揸沽不過夜的本地精英,怎可能看長遠,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焉,這個「上」,除了是財富,地位和權力的「上」,還包括智力上的「上」,所以説,看大趨勢正 是大部份本地人的短處。

愚:前輩,嘻嘻,請恕晚輩直言,前輩不也是香港人嗎?但就看得很遠,那豈不是你説的悖例嗎?

智:哈哈,果然思考速度快了,還懂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過,我所説的是統計上的數量,要知道社會科學很難有百份百的情況出現,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 氣氛或形勢,得要有一個相當比例,本地不是沒有向遠看的人,而是相對太少,未達到一個有意義水平(significant level) 。還有,我説的上智者,是社會上萬中挑一的人才,甚至是更罕有的那些百年一遇的人中之傑,這些人在本地都被引導到我所説的領域中發展,那麽社會亦自然會朝 著那個方向發展。老人家還有點自知之明,連上智也説不上,潑潑冷水是希望那些太過自以為是的人能冷靜虛心一點,不要動不動以上智者自居,自以為是,用過份 激烈的方法將一己的意願強加在眾人身上,大幅改變現狀,基於的理據,卻是非常偏頗和膚淺的認識。由清末開始,如何引入西方文化思想一直成為爭議的重心,而 西方文化,當年更並非只有盎格魯撒克遜此一家,還有德意志,俄羅斯等模式,稱得上百家爭鳴,兜兜轉轉,今天又回到中西文化之爭,只是西方文化,對港人而 言,只餘下盎格魯撒克遜一家,包括聯合王國的英倫三島,北美,澳洲等;實際上,西方文化,還有南歐及中南美的拉丁文化,瑞典丹麥為代表的北歐文化,俄羅斯 及部份東歐地區的東歐文化,更往東一點的是希伯萊文化。嚴格來説,法國的高盧文化及德國的日耳曼文化也有極強的本身特色,只是二戰後暫時被依附在盎格魯撒 克遜的文化體系上。

愚:前輩,你一下子説出這麽多的西方文化,很多都是以民族為名,名稱是聽過,但除了俄羅斯,以往都以為都是同屬一個西方文化,你先前跟我説的文明傾輒論,西方文明不也是一個整體嗎?

智:哈哈,你看到問題了,正如我們將中華文化視作整體,但中國幅員廣大,不同省份和地區,都因應水土和歷史淵源,出現或多或少的鄉土化,整個大中華 文化圈,確有大同,但亦一定存有小異。由中華文化的五千年及西方文化由希臘至今的三千年演進歷史推測,也許千年之後,地球村的文化,還未能統合成一個普世 的地球文化,什麽歷史的終結,不過是一些書生閉門造車產生出來的遐想。即使羅馬及教廷權力最鼎盛的時候,仍無法將整個歐洲用一個文化統一起來,教廷失勢 後,歐洲各地區及區內的民族,除了南歐及拉丁美洲仍信奉羅馬教廷的天主教外,便各自發展出東歐和俄羅斯的東正教(Orthodox),北歐的清教 (Protestant),覆蓋英倫三島,北美及澳洲的基督教(Christian),曾經好一段時間,教皇也鬧雙胞,東正教便自選教皇,與羅馬教皇分庭 抗禮。現在那些積極宣揚西方文化的人,究竟有多少弄得清這些子系統的異同,明白它們所以各有特色的原因,實在是疑問,不少年青人將這些子系統中自己喜好的 元素,集中在一起,當成是當然的西方文化,就像將心目中各個美女最美的部份拼湊在一起,製造出最完美的女神一樣,卻不知道這樣拼湊出來的女神反而不是最 美,現實中亦沒有這個可能。每個文化中,不同地域的子系統形成一種特色,都是有它的原因的。

愚:前輩,不同地域的子系統形成特色,那不就是本土化嗎?

智:你要用本土化來形容也無不可,只是中華文化下的本土化,向來體現在一些非核心的風俗習慣或衣飾上,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根本的情況不變,八十年代 前的香港文化發展同樣落在這個軌跡上,那是當時那麽多中國學人寄居香港的原因。但現時的本土化,則是有人大言不慚,説什麽百多年的建設,便超過中國五千年 的文化,要自建一個文化獨立體,而這所謂百多年的建設,其實只有最後的幾十年才能作一些低層次的參與,即使新引入的文化很卓越,也未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掌 握,而舊有的卻急不及待丢棄;所以在討論西方文的主流前,不妨讓你對文化如何出現「本土化」的過程有一點認識,那是本土居民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一些風俗習 慣和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如果跟母系保持一致,那本土文化甚至不足以稱為子系統。中華文化經過五千年沉澱,核心的價值觀念部份已是根深蒂固, 五十多個民族中既有戰敗民族,亦有自願歸化的,多次憑親和力將外族征服者和平同化納入成為中華文化子系統之一,是軟融合的最高境界。週邊民族或國家,有挑 戰失敗而遠遁他方的如匈奴人和突厥人,亦有在和戰間徘徊的如日本,從隋開始便多次派軍隊登陸來挑戰中國在東亞大陸的盟主地位,戰敗後便主動修好及派員來學 習,自覺超越後便又再度挑戰,所以中日戰爭是中國人五千年來生活在東亞大陸要面對的多場生存戰爭之一。日本一直不甘心作為中華文化一個子系統,只是經過千 多年的努力,日本文化中,中華文化的影子仍然明顯,更有日本人以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自居,聲稱涯山之後無中國,意思是中華文化在宋朝與蒙古涯山一戰敗北 後,實際在中國大陸土地已被摧毀。當然,這是用來蒙騙中國人的誑言,但反映出中華文化對日本的深遠影響。

愚:前輩説中華文化是軟融合,那西方文化又是怎麽樣跟其他文化融合的呢?

智:依老人家所見,西方文化的統合過程是較直接簡單,多採用硬溶合模式,強勢文化跟一些弱勢文化接觸後,經過各式互動,説得直接點,一般是以強勢文 化強行征服弱勢文化作為結局,西方的文化溶合模式,基本上是以征服為主,所謂強勢,等同赤裸裸的暴力。基督教文化跟羅馬帝國的溶合可説是例外,基督教徒以 被征服者的身份,反過來成為羅馬的國教,可見羅馬帝國在軍事以外的精神文明建設並無可以稱道之處。但羅馬帝國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結合體仍未能令西方脱離蒙 昧,反而陷入黑暗時代,要待希臘的文化「被再度發現」後,歐洲人才利用其中的個人主義和自由的概念中和了羅馬和基督文化的威權主義,進入啟蒙時代。偏遠地 區由於遠離羅馬帝國和教廷的權力中心,威權主義的影響反而較小。我剛在網上看了些有關西方地區領導模式的比較研究資料,一個有趣的發現,便是北歐的領導模 式,是比較體現平等主義的(egalitarianism),而南歐則採用較權威的模式,例如 Professor André Laurent 在80、90、及2000年代,一直就歐洲商業主管的領導模式做研究分析,其中一條問題是:「你以為上司對下屬提問能否給予一個明確答案重要嗎?」發現瑞 典答是的只有7%,荷蘭,英國及德國在10至20%之間,但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南歐國家都超過50%,意大利達55%,西班牙比意大利還要高。引述 者一半説笑一半認真地解釋,對上司的服從是與神的距離成反比,南歐諸國,離教廷代表的宗教中心及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近,所以較為服膺權威的領導模式,北歐 諸國,在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仍是不毛之地,居民是漁民獵户,亦是海盗,頭戴牛角頭盔,身披獸皮衣的維京海盗形像向來深入人心,原始部落那種集體決定及選賢 與能的公社模式,對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如中華民族而言是遙遠的事,但對這些國家不過是幾個世紀前的記憶,感覺還很接近。還有,北歐諸國,客觀環境近似老子道 德經最後一章所描述的社會,都是小國寡民,例如瑞典至今人口還是9.6百萬 ,比香港只多了2百萬,面積是45萬平方公里,是香港的四百多倍,人口密度可想而知,社區小而分散,一般公眾事務涉及的居民有限,人人習慣直接參與決策及 執行。相傳一位南歐法蘭克斯王子(Prince of Franks)派遣特使跟維京人談判,特使空手而回,一臉惆悵地抱怨説他根本找不到談判對手,當他查問誰是首領(chief)時,人人都齊聲答道:「老子 就是首領」。換言之,每個人只代表自己,誰也不能代表「老子我」,年青人,這答案是否似曾相識呢?

愚:…呃,這個…,確是有點面善,嘻嘻,但是,前輩,除了浪費點時間,這個也沒什麽問題,大家平等不是很公義嗎?

智:較詳細的內容,可以自行看這個網頁: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why-northern-europe-is-more-egalitarian-than-southern-europe-2015-2#ixzz3cno3Ji2d
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我們討論中國文化談到道家思想時便説過了。在狗不拉屎、遠離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中心的邊埵地區,上面居住的,是所謂化外之民,如果與世 無爭,大可用這種全民參與的公社方式處理公務甚至國家事務,但在政經文化中心區,屬於是非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要衝,就像武俠小說中所説的「人在江湖,身 不由己」,不由得上面的居民有完全的選擇自由。只能用為害最少的方式生活,否則便是離開或被淘汰,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時,要麽跟著摩西過紅海,要麽留在那裡 被埃及軍隊屠殺捕捉,西方人的文化中,同樣有這樣的處境。在人類歷史中,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在東亞,中華文明系統算是比較願意用軍事以外的手段來維持現 狀的人類文明,例如和親,貿易,文化交流等,軍事上亦以防守為主,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有世上獨一無二的萬里長城。西方文明,羅馬帝國是以征伐為主, 對外擴張冒險是根本國策,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在八百年的羅帝國歷史中,一直是各地民族的獨立分離反抗力量和來自羅馬帝國中央政權的壓迫統治力量對抗的鬥爭 記錄。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的民族國家便乘勢興起,説到底,是歐洲缺乏一個像中華文明般能夠在文化上一統東亞般統一歐洲的世俗文明,宗教也同樣複雜,沒有 一統歐洲的宗教,所以民族國家興起後,鬥爭便由地方民眾和羅馬帝國中央政府的鬥爭轉而成為國與國之間的鬥爭,大航海時代初期,葡萄牙及西班牙稱雄海上,但 歐洲大陸上寸步難行,19世紀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挾工業化後的軍力只能欺負新世界及亞非洲的落後國家,並無實力操控歐洲大陸事務,法國及德國便一直挑戰 英國的霸權,進入二十世紀,短短三十年間,便爆發兩場大戰。

愚:但是戰後的西方國家,我們見到它們是大徹大悟,不再訴諸戰爭,而是在聯合國及國際法的框架下解決國際爭端,國內都採用議會制,所以年青人才那麽欣賞羨慕。

智:好吧,讓老人家先考考你,你知道二戰後共有多少場戰爭,戰爭的起因,幕前參戰國和背後的推手嗎?從你的論述中,老人家敢肯定説你是沒有做過功 課,回去好好讀一些相關資料再回來告訴我吧。至於第二點談到的西方議會,脱胎自羅馬元老院,但元老院的參與者只限貴族中的最上層,英國議會則由圓桌武士演 變而來,也是貴族的議事堂,圓桌武士是國王的軍事顧問,否則便不叫武士了,但並非北歐維京人那種原始部落的合作社模式,尊卑分得很清楚,演變到今天花了五 個世紀多,但仍和北歐的模式有差異。沒有經歷過演進的過程而要取得相同的結果是一個很大的謬誤;不理解差異的由來卻要強行模倣是第二個謬誤;未認識清楚祖 宗留下的遺產便輕易丢棄是第三個謬誤。正如前面所説,西方文化還有多個子系統,各自各精采,有長遠歷史及地域因素造成,現在竟有人讀了一些書本知識,便以 為能整合所有的優點在一身,創製成什麽本土文化,結果什麽也不是,只給人輕浮膚淺的感覺。文化的時間觀念,是以千百年做單位的,香港被刻意營造成非中華文 化子系統的時間不過數十年,便大談什麽香港文化,只能説是一個笑話。

愚:前輩,香港開埠百多年,你怎麽説幾十年呢?

智:就是真的有百多年也未足以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何況香港從來便欠缺創建文化的主觀及客觀因素,八十年代以前便一直被稱為文化沙漠,而你用 開埠作為你命題的立論依據,本身已有謬誤,今天我們就在這裡打住,你回去看一些香港近百年來跟中國和世界的互動歷史,再談東西方文化對本地文化的影響吧!


- 完 -

小傳 Biography

Simswise 若智-
年逾知命,學有所專,長於經濟行政,對社會事務每有深刻獨特見解,然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智慮愈深,成見愈深;崖岸自高,偏執過度,難免憤世疾俗,所謂好 智不好學,其弊也盪,雖智者亦必有所弊,若智亦即弱智也,尚幸雖悲觀而未失積極.

Simsfool 亦愚
望不惑之年,其父有感東坡先生洗兒歌之言,深信「但 望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功卿」,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倘時來運到,刞一得之見,己足以功名利碌等身,否則亦樂得逍遙快樂,不若自命才俊之士, 動輒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得子即取名亦愚,亦愚果然深得其父神髓,故凡事隨遇而安,無作強求,相信凡存在皆合理.樂觀而欠積極,對若智之言時有質疑, 與若智對話常擦出火花.

編者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寄,人之賢愚賤肖,何嘗不是相生相寄,此「大智若愚,大愚若智」,「聖人不出,盜賊無有」之謂也,甚至四位同體,實質一體四面, 旁人所見,可能是抑智示愚,隱惡揚善後刻意示人之一面而已, 故「智愚談」或即「腦交戰」孰智孰愚,二而一,一而二,見仁見智而巳.

culture jab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