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29 西方文化 10
Western Culture 10
18/7/2015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18.7.2016
愚:前輩,你介紹的《漢武盛世》展覽,我看過了,真是大開眼界,看了大半天,只是,如果沒有導賞,很多時都不知道這些文物的珍貴和難得在那裏呢。
智:哈哈,聞名,讀書,看視頻,總不如親眼看見真實的事物那樣真切,要詳細了解,大半天那裡足夠。看見這些文物時,其實無限感觸,無論你以漢人,華 人,中國人或是炎黃子孫的身份來看這些文化遺產,都應該感到光榮,如果能以客觀持平的心境來看,更應該感到驕傲,要知道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世上華人的共 同祖先,曾盡了他們的努力和責任來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作出了足以傳世的貢獻。很多人一天到晩黑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其中便包括抨擊大漢族主義,但完全沒 有理會漢族不是單一民族的代號,漢高祖是楚人,但建立了漢朝後,對七國後人都大致上平等看待,漢朝四百多年,成功地將當時中原一帶的文明地區所有百姓融合 成一個新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中,是唯一而空前成功的,雖然未能消除豪門世家的土地壟斷特權,但基本上有佃農而無奴隸,並以禮教取代惡法,令百姓免除酷刑連 坐等惶恐,漢高祖劉邦本是個小人物,胸無大志,被惡法迫至走投無路才參與造反,但更難得是能馬上得天下,卻明白不能馬上治之,由一個拿儒生的帽子小便的小 渾渾迅速來個範式轉移,聽取儒生意見用儒家禮教訂立朝廷網紀並教化天下,與希臘羅馬精英堅持用奴隸制及種族隔離制可説高下立見。
愚:前輩,您豈不是説中國人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嗎。這樣説來,説文治,漢朝是比羅馬要高明,但説到武功,便只有漢武帝那幾十年較為突出,比起羅馬幾百年的戰爭史是大有不如呢!
智:唉!年青人總是思想簡單直接且迷戀軍事力量,「無心」背後,是「無為而無所不為」,順應天道,水到自然渠成。在軍事和外交上,漢人秉承炎黄祖先一直以 來以和為貴,重防守輕征戰的思想,不似羅馬皇帝般,四出征戰,甚至披甲上陣,以示威武。「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犯我」是因,懲戒(必誅)是果,展示出漢 人並無主動攻擊週邊民族的意圖,充其量是被動還擊,以整體民族個性而言,漢人後代跟高祖劉邦心態相似,不是亞歷山大大帝或凱撒大帝那種要征服世界的氣概, 向世界宣告:”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Veni. vidi. vici),只求幾畝可供耕耘的土地,半爿屋子,供子孫繁衍安居,這份謙卑忍讓的生活態度,卻被貶損成小農基因,而千百年來征戰不輟的民族卻讚譽為偉大。 羅馬的五千萬國民,九成是戰敗被俘的奴隸,贖身後仍是次等公民,心存怨恨,離心離德,沒有歸屬感。漢朝的五千萬子民,是太平盛世下,人民因安居樂業而繁衍 增加的人口,對漢族身份充滿認同。還有,當善良和平的漢族農民被入侵者屠殺奴役後,與慓悍的入侵者相比,初期的表現是毫無還手之力,有如羔羊般任由宰割, 但一旦忍無可忍,憤而反擊時,卻又能搖身一變成驍勇善戰的戰士,將主動入侵者予以毀滅性打擊;漢人的戰鬥力潛質,是被對手逼迫之下誘發出來的。漢武帝拓西 域,打開貿易通道,已是啞忍數代之後才出擊,至於是否被勝利衝昏頭腦,手伸得太長已是後話。五胡十六國時,漢族由差點被滅族而反過來將幾個犯上種族屠殺的 兇殘民族剿滅是另一次例子,然後同樣的情境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重覆,能融合在漢族中的便成為漢人一份子,不融合而願意和平共存的,也能成為天朝治下的一 份子,只有頑強地堅持以軍事力量建立霸權或統治地位的族裔,才會面對被驅離或消滅的下場。由炎黄,華夏,漢唐,宋明以至今天的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是多個農 耕民族日夕面對塞外遊牧民族攻擊搶掠的威脅下,大家在黃土大地上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掙扎求存的奮鬥歷史。換了是其他民族,也要面對同樣的挑戰,只是,世界 上能找到做得比中國人好的其他民族嗎。
愚:羅馬人有沒有同樣的挑戰呢?如果有,是成功還是失敗了?
智:好吧,正確點説,希臘人才是歐洲大陸上和漢人祖先處於相同位置的民族,馬其頓人和羅馬人是挑戰者,和漢人不同的地方,歐洲的勝方常屬於挑戰一方,羅 馬人的文明維持得較久,但逃不過被挑戰者打敗的命運,所以西方的文明欠缺延續性,而文化則經過過濾篩選後保留下來,文明欠缺延續性是西方沒有可能出現一個 類似漢族那樣的族群的原因。西方人種其實也經過民族混合,但總沒有像炎黃華夏漢唐宋明那樣規模龐大的融合,由於位居統治地位的民族具有強烈的民族優越感, 刻意保存民族的純潔,並不願意跟低層異族通婚;至於低層國民,因爲沒有一種受各族認同的文化,亦同樣會盡量保存族裔的純潔,異族通婚會被不成文地遏止,可 是在奴隸階級社會中,下層民眾不能制止族內婦女受統治階級男性侵犯而誕下混血後代的事情出現,所以歐洲的民族,名稱和文化都保留下來,但血緣基因則非常混 雜,成為人類學及生物學中一個大課題;而羅馬帝國軍團所到之處,都是民族熔爐,隨後的蒙古汗國,是繼羅馬帝國後歷史上的另一個民族大熔爐。這是西方的文化 和文明的熔合模式,跟融同的含義不同。十九世紀時,英國挾日不落帝國的軍政經力量,亦在殖民地上進行了同樣的民族熔合實驗,大規模地強行將各個民族在土地 上遷徙,例如中東的庫爾德族人,馬來半島的印裔人,美洲土地上的非洲裔人等,只是宗教文化歧異過大,這些民族至今都維持著本身的原有文化,難以融合為一, 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愚:為什麽要將一些民族大規模地遷徙呢?
智:唉,原因嘛,不會是只有一個,也許是只是因為人力短缺,亦有可能是削弱原有居民的力量,令其無法反抗。羅馬帝國的初期,是不斷擴張,挑戰其他民 族多於被其他民族挑戰,但到了中期和末期,由一生戎馬的遊牧民族轉型為定居在城市內華衣美食的優閑貴族後,同樣要面對蠻族入侵搶掠的挑戰,由於採用奴隸制 及 堅持種族優越政策,羅馬人的比例相對整國帝國的土地和人口都急劇下降,越來越依賴僱傭兵進行戰鬥任務,而他們不過為眼前利益而戰,並無民族和文化上的認 同,紀律和戰力都大幅下降,結果在覆滅後,便分崩離析;雖然不少民族國家都打著羅馬帝國的旗號,例如查理曼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其實不過是盗用它的威 名,傳神點説是本地人説的「抽水」,有名無實,前者是法蘭克人國家,後者是日耳曼人國家,羅馬帝國的文明,到此便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再也無法重生,但它的 文化,特别是法律和國家體制,仍然是其他後起國家學習的對像,東羅馬帝國身為羅馬帝國正式東西分治而建立的國家和東都所在地,沿用羅馬的典章制度,更是自 然,但亦必然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愚:依前輩之前所説,那些元素應該是希臘文化及基督教精神了,那不就是現時的西方文化嗎?
智:當然不是,當時的希臘化,不過是日常語言文字由拉丁文轉回希臘文,至於對希臘文化的理解,並非今天一般人認識的的雅典文化,上次提議你多留意希 臘危機的發展,便是要認清一些傳言的真偽,不要人云亦云;看今天希臘的處境,對希臘文化的「神話」理應是個當頭棒喝,但執迷不誤者卻總是視而不見吧了。希 臘城邦眾多,雅典只是其中之一,東羅馬不過保留了較多的希臘歷史,神話和一些希臘人著作的拉丁文譯本,完全談不上復興今人稱許的希臘雅典文化,東羅馬的體 制,世俗社會沿用羅馬帝國的君主制,語言文字進行了本地化,宗教信仰則徹底地倒向東正教派的基督教,所以後世一些西方學者不願稱為東羅馬帝國而改稱為拜占 庭帝國是有一定理據的,東羅馬帝國,實際上是一個新的文化和文明體系,它解決了世俗體制和宗教信仰的不一致問題,實行全面的威權式統治,權力交接比西羅馬 帝國好一點,皇帝的平均在位年期長了幾倍,死於非命的皇帝也減少了,時代的更迭也少了,下面是維基上東羅馬帝國的帝系表:
東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王朝(306–363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君士坦丁一世 | Gaius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 | 306年—337年 | 原為四帝共治制中的西帝,後擊敗其他諸帝,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 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 | 337年—361年 | 君士坦丁一世之子,統治帝國東部,其弟君士坦斯二世死後統治整個羅馬 |
尤利安 | Flavius Claudius Iulianus | 361年—363年 | 君士坦丁一世的侄子,在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死後統治整個羅馬,死於與波斯的戰爭 |
軍人統治 (363-364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約維安 | Flavius Iovianus | 363年—364年 | 瓦倫丁尼安一世之弟,被兄長任命為東部皇帝 |
瓦倫丁尼安-狄奧多西亞王朝(364-379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瓦倫丁尼安一世 | Flavius Valentinianus | 364年—375年 | 軍人,在約維安暴卒後被軍隊擁立為全羅馬皇帝,但不久將東部交給其弟瓦倫斯管理,自己只統治西部 |
瓦倫斯 | Flavius Iulius Valens | 364年—378年 | 軍人,瓦倫丁尼安一世之弟,被兄長任命為東部皇帝部 |
格拉蒂安 | Flavius Gratianus | 378年—379年 | 瓦倫丁尼安一世之子,原為西部皇帝,在瓦倫斯陣亡後為全羅馬皇帝,不久將東部帝國交給狄奧多西一世,自己只統治西部 |
狄奧多西一世 | Flavius Theodosius | 379年—395年 | 軍人,被格拉蒂安任命為東部皇帝,與瓦倫丁尼安一世的女兒結婚,後成為全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永久分裂,東部帝國發展為拜占庭帝國 |
狄奧多西王朝(395—457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阿卡狄奧斯 | Flavius Arcadius | 395年—408年 | 狄奧多西一世之子 |
狄奧多西二世 | Flavius Theodosius | 408年—450年 | 阿卡狄奧斯之子 |
馬爾西安 | Flavius Valerius Marcianus | 450年—457年 | 拜占庭軍人,由權臣阿斯帕爾擁立,與阿卡狄奧斯之女結婚 |
利奧王朝(457-518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利奧一世 | ο Μέγας, Flavius Valerius Leo | 457年—474年 | 在馬爾西安死後由阿斯帕爾擁立,與馬爾西安結為親家 |
利奧二世 | Flavius Leo | 457年—474年 | 利奧一世的外孫,芝諾之子 |
芝諾 | Flavius Zeno | 474年—475年 | 利奧一世的女婿,被軍人和貴族集團推翻 |
巴西利斯庫斯 | Flavius Basiliscus | 475年—476年 | 利奧一世的妻弟,被陰謀集團擁立為帝,後皇位被芝諾奪回 |
芝諾 | Flavius Zeno | 476年—491年 | 復位 |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 | Flavius Anastasius | 491年—518年 | 朝臣,被元老院推舉為皇帝,與芝諾的遺孀結婚 |
查士丁尼王朝(518-602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查士丁一世 | Flavius Iustinus | 518年—527年 | 守衛帝都的將領 |
查士丁尼一世 | Flavius Iustinus | 527年—565年 | 查士丁一世之外甥 |
查士丁二世 |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 | 565年—578年 | 查士丁尼一世之外甥、查士丁一世的甥孫 |
提比略二世 | Flavius Iustinus Iunior | 578年—582年 | 查士丁二世的養子 |
摩里士 | Flavius Mauricius Tiberius | 582年—602年 | 提比略二世的女婿,被弗卡斯推翻 |
602-610年
中文名 | 拉丁名 | 在位 | 備註 |
---|---|---|---|
福卡斯 | Flavius Phocas | 602年—610年 | 拜占庭軍人,推翻摩里士,結束了查士丁尼王朝,並導致薩珊王朝國王庫思老二世出兵干預,被席哈克略推翻並殺死。 |
席哈克略王朝(610-695年,705-711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席哈克略 (Ηράκλειος, Flavius Heraclius) | 610年10月5日– 641年2月11日 | 約於575年出生,為亞美尼亞貴族,拜占庭帝國的阿非利加行省總督之長子,於609年起義,並於610年10月擊退庫思老二世,推翻弗卡斯奪取皇位。他在與薩珊王朝的戰事中取得成功,卻無法阻止穆斯林佔領敘利亞。 |
君士坦丁三世 formally Heraclius New Constantine (Ηράκλειος νέος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Heraclius Novus Constantinus) | 641年2月11日– 5月24/26日 | 生於612年5月3日,為席哈克略之長子 |
赫拉克洛納斯 (Ηρακλωνάς, Heraclianus) formally Constantine Heraclius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Ηράκλειος, Constantinus Heraclius) | 641年2月11日– 9月 | 生於626年,為席哈克略的次子 |
君士坦斯二世 (Κώνστας Β', Constantus II) formally Constantine "the Bearded",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ο Πωγωνάτος) | 641年9月– 668年9月15日 | 生於630年11月7日,君士坦丁三世之子 |
君士坦丁四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Δ' ο Πωγωνάτος) | 668年9月15日– 685年9月 | 生於652年,他成功擊退阿拉伯人首次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後死於痢疾 |
查士丁尼二世 (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Β' ο Ρινότμητος) | 685年9月–695年 705年8月-711年12月 | 生於669年,君士坦丁四世之子。於695年被列昂提推翻,並被剜去鼻子,放逐至克森尼索。後得保加利亞國王協助,再次於705年復位,後被菲利皮科斯推翻並被殺害。 |
二十年混亂時期 (695-717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列昂提 (Λεόντιος) | 695年–698年 | 來自伊蘇利亞的將領。他廢黜了查士丁尼二世,又於698年又在另一場起義中被推翻。他於706年2月遭到處決。 |
提比略三世 (Τιβέριος Γ' Αψίμαρος) | 698年–705年 | 日耳曼將領,推翻列昂提奪取皇位,後於705年被查士丁尼二世廢黜,並於706年2月被處決。 |
查士丁尼二世 (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Β' ο Ρινότμητος) | 705年8月– 711年12月 | 在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國王幫助下復位,後被菲利皮科斯推翻並被殺害。 |
菲利皮科斯 (Φιλιππικός Βαρδάνης) | 711年12月– 713年6月3日 | 來自亞美尼亞的將領,廢黜了查士丁尼二世,後又被阿納斯塔修斯二世的軍隊所推翻。 |
阿納斯塔修斯二世 (Αναστάσιος Β') | 713年6月– 715年11月 | 菲里皮科斯的秘書,被軍隊擁立為皇帝,又被另一軍隊廢黜。他曾在718年嘗試重奪帝位,但不遂被殺。 |
狄奧多西三世 (Θεοδόσιος Γ') | 715年5月– 717年3月25日 | 為一稅官,被軍隊擁立為皇帝,後在利奧三世的起義下退位,成為僧侶。 |
伊蘇里亞王朝(717-802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利奧三世 (Λέων Γ΄ ο Ίσαυρος) | 717年3月25日– 741年6月18日 | 生於685年。他成為一位將領,在阿拉伯人協助下於717年春奪得帝位。後解除了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二次圍攻,並發起了毀壞聖像運動。 |
君士坦丁五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Ε΄ ο Κοπρώνυμος) | 741年6月18日– 775年9月14日 | 生於718年7月,是利奧三世的獨子。他持續了父親的毀壞聖像運動政策, 並數次在與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亞的戰事中取得勝利。 |
阿爾塔瓦茲德 (Αρτάβασδος) | 741/742年6月– 743年11月2日 | 亞美尼亞軍人,利奧三世之女婿,並起義佔領君士坦丁堡,但很快就被君士坦丁五世擊敗. |
利奧四世 (Λέων Δ΄ ο Χάζαρος) | 775年9月14日– 780年9月8日 | 為君士坦丁五世之長子,於750年1月25日出生 |
君士坦丁六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ΣΤ΄) | 780年9月8日– 797年8月 | 生於771年,是利奧四世的獨子,776年起與父共治,780年利奧四世死去,他成為惟一皇帝,直至790年受母親伊琳娜攝政為止。他於797年被母親推翻。 |
伊琳娜女皇 (Ειρήνη η Αθηναία) | 797年8月– 802年10月31日 | 於752年生於雅典。她嫁給利奧四世,在780–790年攝政,更於797年推翻兒子君士坦丁六世,自立為女皇。她於一次宮廷政變中被廢黜,並遭到流放,最後在803年8月9日死於希臘北部的萊斯博斯島上。 |
尼基弗里亞王朝(802-813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尼基弗魯斯一世 (尼斯福魯斯一世) (Νικηφόρος Α΄ ο Λογοθέτης) | 802年10月31日– 811年7月26日 | 伊琳娜時期的財政大臣。曾在首段成功抵抗保加利亞的入侵,後於普利斯卡戰役戰敗而死。 |
斯陶拉基奧斯 (Σταυράκιος) | 811年10月2日– 812年1月11日 | 尼基弗魯斯的獨子,並與伊琳娜女皇之妹狄奧多拉結婚。後在普利斯卡戰役受重傷,並導致癱瘓。他於812年被逼退位給妹夫米海爾一世,並隱退到修道院直至死去。 |
米海爾一世 (邁克爾一世·蘭伽柏) (Μιχαήλ Α΄ Ραγγαβέ) | 812年1月11日– 813年7月11日 | 為尼基弗魯斯的女婿。在利奧五世的起義下,他退位並隱退至修道院,並於844年1月11日死於院裡。 |
813-820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利奧五世 (Λέων Ε' ο Αρμένιος) | 813年7月11日– 820年12月25日 | 源自亞美尼亞的將領,約生於775年。他起義推翻米海爾一世並成為皇帝。他重推了毀壞聖像運動。最終於820年被米海爾二世所謀殺。 |
弗里吉亞王朝(820-867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米海爾二世 (邁克爾二世) (Μιχαήλ Β΄ ο Τραυλός/Ψελλός, ο εξ Αμορίου) | 820年12月25日– 829年10月2日 | 於770年生於弗里吉亞,後成為軍官。他和利奧五世本為朋友,後來他殺害了利奧,他自立為皇。他重推毀壞聖像運動,成功鎮壓一名部下托馬斯所發起的叛亂,卻無法阻止阿拉伯人對克里特島的征服,穆斯林更開始了對西西里島的入侵。 |
狄奧菲洛 (狄奧菲魯斯) (Θεόφιλος) | 829年10月2日– 842年1月20日 | 生於813年,是米海爾二世的獨子。 |
米海爾三世 (邁克爾三世) (Μιχαήλ Γ΄ ο Μέθυσος) | 842年1月20日– 867年9月23日 | 生於840年1月19日,即位起就由母親狄奧多拉和首相特俄克提圖斯為首的攝政會議攝政,直至856年親政為止。他結束了毀壞聖像運動,後被巴西爾一世殺害。 |
馬其頓王朝(867-1056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巴西爾一世 (Βασίλειος Α΄ ο Μακεδών) | 867 – 886年8月2日 | 約於811年生於帝國的馬其頓行省。他長大後成為了米海爾三世寵愛的馬倌,後殺害米海爾自立為帝,開創了馬其頓王朝。他在數場對抗阿拉伯人和保羅派教徒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並收復了帝國在南義大利(如巴里)的領地。 |
利奧六世 (拜占庭) (Λέων ΣΤ΄ ο Σοφός) | 886年– 912年5月11日 | 生於866年9月19日,父親是巴西爾一世,或可能是米海爾三世,綽號「智者」,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於保加利亞的戰事上屢次戰敗,但他成功在908年摧毀了阿拉伯人在愛琴海上的艦隊。 |
亞歷山大 (Αλέξανδρος Γ΄) | 912年5月11日– 913年6月6日 | 生於870年,為巴西爾一世之子。 |
君士坦丁七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Ζ΄ ο 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 | 913年6月6日– 959年11月9日 | 利奧六世之子,生於905年5月17/18日。他是一著名的學者和多產的作家。 |
羅曼努斯一世 (Ρωμανός Α΄ Λεκαπηνός) | 920年12月17日– 944年12月16日 | 生於約870年,後成為君士坦丁七世的岳父,他成功制服了帝國內特別是伯羅奔尼撒和南義大利的數次起義。944年12月,他被自己的兩名兒子所捕,並在王子群島被迫成為僧侶。他於948年6月15日死在那裡。 |
羅曼努斯二世 (Ρωμανός Β΄ ο 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 | 959年11月9日– 963年3月15日 | 生於938年3月15日,為君士坦丁七世之子。他在位期間,他的將領尼基弗魯斯·福卡斯從穆斯林手中收復了敘利亞和克里特島。 |
尼基弗魯斯二世 (尼斯福魯斯·福卡斯) (Νικηφόρος Β΄ Φωκάς) | 963年8月16日– 969年12月11日 | 在羅曼努斯二世死後,他在軍隊、人民的支持下登上皇位,並作為兩位幼小皇帝巴西爾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的攝政王。在位期間,他繼續向邊疆發動戰爭,其戰功為帝國的復興作出了貢獻。他在57歲時被第二任妻子、身為將領的姪子約翰所殺,後者登基為約翰一世。 |
約翰一世 (Iωάννης Α΄ Κουρκούας ο Τσιμισκής) | 969年12月11日– 976年2月10日 | 約於925年出生,為尼基弗魯斯二世之外甥。他於969年登基,並同時作為羅曼努斯二世2個兒子的攝政王。 |
巴西爾二世 (Βασίλειος Β΄ ο Βουλγαροκτόνος) | 976年1月10日– 1025年12月15日 | 生於958年,為羅曼努斯二世之長子。他在位期間,戰爭持續了超過20年的保加利亞終於屈服,滅亡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他的在位期經常被視為拜占庭帝國的另一個最頂盛的時期。 |
君士坦丁八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Η΄ ο 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ος) | 1025年10月15日– 1028年11月15日 | 生於960年,為羅曼努斯二世的次子。在巴西爾二世統治期間他縱情享樂,到正式為帝時已65歲。他是位冷漠的為政者,在位3年間把國事交置官僚、貴族。他死前選擇了羅曼努斯三世為他女兒佐伊的丈夫。 |
佐伊女皇 (Ζωή η Πορφυρογέννητη) | 1028年11月15日– 1050年6月 | 她在父親死後繼位,此時馬其頓王室只剩下她和妹妹狄奧多拉2位成員。她的三位丈夫:羅曼努斯三世(1028–1034),米海爾四世 (1034–1041)與君士坦丁九世(1042–1050)與她一起共政。 |
羅曼努斯三世 (Ρωμανός Γ΄ Αργυρός) | 1028年11月15日– 1034年4月11日 | 生於968年,為佐伊的首任丈夫。 |
米海爾四世 (邁克爾四世) (Μιχαήλ Δ΄ ο Παφλαγών) | 1034年4月11日– 1041年12月10日 | 生於1010年。他在羅曼努斯三世存活時已愛上佐伊,並在羅曼努斯死後作為她的丈夫,並成為皇帝與她共政。 |
米海爾五世 (邁克爾五世) (Μιχαήλ Ε΄ ο Καλαφάτης) | 1041年12月10日– 1042年4月20日 | 生 於1015年,他是米海爾四世的姪子,由叔母佐伊皇后收為養子。後得提升為皇與佐伊共政。他在位期間曾嘗試廢黜佐伊,但人民起義逼使他於1042年4月 19日恢復佐伊和她妹妹狄奧多拉的帝位。他在次日隨即被廢黜,並被弄瞎、遭到去勢和剃度的刑罰,最後死於同年8月24日。 |
狄奧多拉女皇 (Θεοδώρα) | 1042年4月19日– 1056年8月31日 | 生於984年,為佐伊之妹。她於1042年被提升為共治者,在佐伊及其丈夫君士坦丁九世分別在1050和1055年死去後,她得以全面執政,並選擇了米海爾六世為繼位者。她生前無嗣,馬其頓王朝於是告終。 |
君士坦丁九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Θ΄ Μονομάχος) | 1042年6月11日– 1055年1月7/8或11日 | 生於約1000年,有貴族血統,為佐伊的第三任丈夫。他在位期間,巴爾幹半島上的佩切涅格人和東方的塞爾柱人開始入侵帝國,他不能有效為帝國作出防禦。1054年,基督教更出現了東西教會大分裂。他於1055年死後由狄奧多拉繼續執政。 |
1056-1057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米海爾六世 (邁克爾六世·斯特拉提奧提卡斯) (Μιχαήλ ΣΤ΄ Βρίγγας, ο Στρατιωτικός, ο Γέρων) | 1056年9月– 1057年8月31日 | 拜占庭將軍,被狄奧多拉選為繼承者,後在伊薩克一世的軍隊起義下被廢黜。 |
科穆寧王朝(1057-1059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伊薩克一世 (伊薩克·康尼努斯) (Ισαάκ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 | 1057年6月5日– 1059年11月22日 | 約於1005年出生,是一位成功的將領。他帶領軍隊起義並自稱皇帝,最終在1057年8月31日在米海爾六世退位後得到確認。他於1059年退位,並在1061年左右死去。 |
杜卡王朝(1059-1081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君士坦丁十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 Δούκας) | 1059年11月24日– 1067年5月22日 | 生於1006年,他是一位將領,亦是伊薩克一世的緊密盟友,後在他退位後登基。 |
米海爾七世 (邁克爾七世·杜卡斯) (Μιχαήλ Ζ΄ Δούκας) | 1067年5月22日– 1078年3月24日 | 生於1050年,是君士坦丁十世的長子,他在父親死後與兄弟共政。後在尼基弗魯斯三世起義前退位,並在1090年左右死於隱退的修道院內。 |
羅曼努斯四世 (Ρωμανός Δ΄ Διογένης) | 1068年1月1日– 1071年10月24日 | 生於1032年。在曼齊刻爾特戰役後,被塞爾柱人放回去的他被杜卡王室的黨派所廢黜。他在1072年被弄瞎、遭到流放,並在不久後死亡。 |
尼基弗魯斯三世 (Νικηφόρος Γ΄ Βοτανειάτης) | 1078年3月31日– 1081年4月4日 | 生於1001年。他發動起義推翻米海爾七世,並在進入首都時受到人民的歡迎。他後來被科穆寧家族推翻,退隱並於同年12月10日死於一所修道院內。 |
科穆寧王朝(1081-1185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阿歷克塞一世 (Αλέξ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 | 1081年4月4日– 1118年8月15日 | 生於1048年,為伊薩克一世之侄。他是一名傑出的將領,推翻了尼基弗魯斯三世,迎娶君士坦丁十世的侄孫女,並當了近37年皇帝。在位期間,帝國爆發了抵抗諾曼人、塞爾柱人的戰鬥,亦於1095年舉行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
約翰二世 (Ιωάννης Β' Κομνηνός) | 1118年8月15日– 1143年4月8日 | 阿歷克塞一世的長子,生於1087年9月13日。他的統治主要集中於與塞爾柱人的戰鬥,以收復帝國於曼齊刻爾特戰役所失之領地。 |
曼努埃爾一世 (Μανουήλ Α' Κομνηνός) | 1143年– 1180年9月24日 | 生於1118年11月28日,為約翰二世的三子和最幼子,在他父親死前被選為皇帝。 |
阿歷克塞二世 (Αλέξιος B' Κομνηνός) | 1180年9月24日– 1183年10月 | 生於1169年9月14日,為曼努埃爾一世的獨子。在1180-82年他受母親攝政。其母後來被安德洛尼卡一世推翻,並最終廢黜、殺害了阿歷克塞二世。 |
安德洛尼卡一世 (Ανδρόνικος Α' Κομνηνός) | 1183年– 1185年9月11日 | 生於1118年,為約翰二世的侄兒。他從他的外甥阿歷克塞二世取得皇位。由於他不得人心的施政終於令他在人民起義中被推翻和處決。 |
安格洛斯王朝(1185–1204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伊薩克二世 (Ισαάκιος Β' Άγγελος) | 1185年–1195年 | 生於1156年9月,其祖母狄奧多拉是阿歷克塞一世之女。從處決安德洛尼卡一世的人民起義中登上皇位。他最終被他哥哥阿歷克塞三世所廢黜、囚禁、弄瞎。 |
阿歷克塞三世 (Αλέξιος Γ' Άγγελος) | 1195年– 1203年7月17/18日 | 生於1153年,為伊薩克二世的哥哥。他的弊政導到帝國進一步崩解。他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軍隊所廢黜,最終於1211年死於尼西亞帝國內。 |
伊薩克二世 (Ισαάκιος Β' Άγγελος) | 1203年7月18日– 1204年1月27/28日 | 他被十字軍所複位,但實權落在他兒子阿歷克塞四世手中。由於他們無法達到第四次十字軍的要求,他於1204年1月被阿歷克塞五世所廢黜,並死於同月28日。 |
阿歷克塞四世 (Αλέξιος Δ' Άγγελος) | 1203年8月1日– 1204年1月27/28日 | 生於1182年,為伊薩克二世之子。他與其父一樣被第四次十字軍所廢黜,他本人則在1204年2月8日被勒死。他在位期間,帝國失去了黑海海岸的領土,科穆寧後裔就在這些領地上建立了特拉比松帝國。 |
阿歷克塞五世"Mourtzouphlos" (Αλέξιος Ε' Δούκας ο Μούρτζουφλος) | 1204年2月5日– 1204年4月3日 | 生於1140年,阿歷克塞三世的女婿,在宮廷政變中廢黜了伊薩克二世和其子。他嘗試去驅趕第四次十字軍,但他們在君士坦丁堡之圍 (1204年)攻陷了首都。他逃出君士坦丁堡,並找到了阿歷克塞三世,可是他被後者弄瞎,最後被十字軍所擒,處決於1205年12月。 |
拉斯卡里斯王朝(1204-1261年)
君士坦丁堡於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後流亡的拜占庭貴族所建立的政權之一。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狄奧多爾一世 (Θεόδωρος Α΄ Λάσκαρις) | 1205年– 1221/1222年12月 | 阿歷克塞三世的女婿 |
約翰三世 (Ιωάννης Γ' Δούκας Βατάτζης) | 1221/1222年12月15日– 1254年11月3日 | 狄奧多爾一世的女婿 |
狄奧多爾二世 (Θεόδωρος Β' Λάσκαρις) | 1254年11月3日– 1258年8月18日 | 約翰三世之子 |
約翰四世 (Ιωάννης Δ' Λάσκαρις) | 1258年8月18日– 1261年12月15日 | 狄奧多爾二世之子,在位時將領米海爾·巴列奧略於1261年重新佔領君士坦丁堡,並建立拜占庭的末代王朝——巴列奧略王朝,尼西亞帝國消亡。 |
巴列奧略王朝(1261-1453年)
名字 | 在位期 | 備註 |
---|---|---|
米海爾八世 (邁克爾八世·帕里奧洛加斯) (Μιχαήλ Η'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259年1月1日– 1282年12月11日 | 約翰四世的攝政,後廢帝自立。是阿歷克塞三世的外曾孫。 |
安德洛尼卡二世 (Ανδρόνικος Β'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282年12月11日– 1328年5月25日 | 米海爾八世之子,與兒子邁克爾九世·帕里奧洛加斯同朝為帝(1295年起),但邁克爾在1320年去世。 |
安德洛尼卡三世 (Ανδρόνικος Γ'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28年5月24日– 1341年6月15日 | 米海爾九世之子,安德洛尼卡二世之孫 |
約翰五世 (Ιωάννης Ε'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41年6月15日– 1376年8月12日 | 安德洛尼卡三世之子 |
約翰六世 (Ιωάννης ΣΤ' Καντακουζηνός) | 1347年2月8日– 1354年12月4日 | 米海爾八世的玄孫,與約翰五世共治 |
安德洛尼卡四世 (Ανδρόνικος Δ΄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76年8月12日– 1379年7月1日 | 約翰五世之子,約翰六世外孫,推翻了自己的父親 |
約翰五世 (Ιωάννης Ε'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79年7月1日– 1390年4月14日 | 第一次復位 |
約翰七世 (Ιωάννης Ζ'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90年4月14日– 1390年9月17日 | 安德洛尼卡四世之子,推翻約翰五世 |
約翰五世 (Ιωάννης Ε'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90年9月17日– 1391年2月16日 | 第二次復位 |
曼努埃爾二世 (Μανουήλ Β'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391年2月15日– 1425年7月21日 | 約翰五世之子,約翰六世外孫,安德洛尼卡四世之弟 |
約翰八世 (Ιωάννης Η'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425年7月21日– 1448年10月31日 | 曼努埃爾二世之子 |
君士坦丁十一世 (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ΙΑ' Παλαιολόγος) | 1449年1月6日– 1453年5月29日 | 曼努埃爾二世之子,約翰八世之弟。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帝國攻陷,拜占庭帝國滅亡 |
愚:呃,前輩,這樣的社會狀況,戰禍連年,其實也難以接受吧!
智:在10個世紀多的東羅馬帝國歷史中,天災人禍不少,多次瘟疫令人口大減,看來衞生工作做得不好,是天災也是人禍;而蠻族及四邊的宿敵也不斷入 侵,包括北邊的斯拉夫人、西邊的十字軍和東邊阿拉伯人,在不少時間中,和宋朝一樣要納貢求和,除了藝術,建築和宗教,東羅馬帝國的 文治武功,都沒有西羅馬帝國那樣光芒閃爍,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跟五世紀蠻族洗劫羅馬一樣,將君士坦丁堡的財富掏過清光,無論西方人如何將十字軍東征動 機美化,也不能掩飾當時西歐一些國家組成的宗教聯軍曾經進行過一些不光彩的勾當,中國人也應釋懷,因為八國聯軍的搶掠,並非特别針對亞洲人,而是強者征服 弱者並取而代之的自然之道,是他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所以由西元前的羅馬共和國至中世紀的十字軍,一國首領或君主親自領軍出征並上陣廝殺是領袖的 必然責任,由此亦看到他們以武御文的傳統,和中國以文御武有本質上的差異。回頭説東羅馬帝國吧,千多年的歷史,當然難以讀通,只是綜合而言,他們將希臘, 羅馬及基督教文化混合的嘗試,不能説成功,在社會的基層,他們容許本土化,以希臘文為通用語文,那是客觀環境使然,並非因為民眾對古希臘精英的精神文明有 什麽體會,而基督教文化的認同,除了客觀形勢外,便是對君主統治模式的兼容度更高,跟現代西方特别突出雅典的議會文化有明顯差異。
愚:這樣説來,現代西方的文化,到東羅馬帝國滅亡仍未確立下來吧?
智:不錯,你可以這樣説,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社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要經歷了千多年,才能結束這個混沌時期,好了,不經不覺又過了半天啦,下次續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