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40 西方文化 21
Western Culture 21
3/10/2015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3.10.2015
愚:前輩,上次聽到你説東學西漸,我靈機一觸,將東學西漸和西學東漸輸入搜尋器,你道我發現了些什麽?
智:哈哈,年青人反過來考老人家了,好吧,讓我先猜猜,首先是量,西學東漸的條目應該比東學西漸的條目多出幾倍吧,約是三萬和一萬之比吧,對不對?
愚:嗯,前輩是不是早已查過了?根據谷歌搜尋,西學東漸有33800條,東學西漸則有9800多條。
智:哈哈,你嘗試過其他搜尋器或隔一段時間再搜尋嗎?這兩個數字是我跟你提及這兩個歷史事件時的搜尋結果,最近已經不同了。雅虎的東學西漸有 55600條,反過來西學東漸只有11000條,百度的兩個結果差不多,都是約36000條,這些結果是浮動的,只要更多人鍵入東學西漸,那麽結果便會增 加。還有是用不同語言輸入會有不同結果,例如英文鍵入 Oriental studies 或 Asian studies ,結果也有分別,條目也只反映了網上有關資料的數量,沒有反映質量。
愚:原來前輩早已猜到我會用搜尋器,怪不得猜得那麽準。説西學東漸的條目, 內容都很大路,從元朝及明朝的傳教士開始,一路説到現代,內容都是關於西方的曆法,科學和宗教如何傳入中國,而貫穿其間的,也是東方只有向西方學習的份 兒,倒看不見東方有什麽值得西方人學習的地方。在東學西漸的條目,則是千奇百怪,較為嚴肅的,也只是就一些個别的書籍,文章,文化活動來做簡介,東學的內 容,則多是文學藝術,不知是不是我個人偏見,文藝的份量和影響力,是不如科學,軍事,經濟和政治的。
智:説得好,你明白到現實和理想的分别了,文藝在文化和文明中的份量和影響力,現實中是不如科學,軍事,經濟和政治般直接和明顯的。但文藝是軟實力 的構成元素,歷史上,華夏文明幾次的死而復生,例如兩次衣冠南渡後漢族的復興,靠的便是軟實力,但當時華夏文明除了軍事疲弱外,所有其他領域都是領先週邊 國家的,不似現代情況,東方文化似乎窮得只剩下文藝了,所以世人都覺得西學東漸是事實,東學西漸不過是東方人窮極無聊強要為自己臉上貼金的話題。
愚:前輩,難道您以為這不是事實嗎?從網上的條目和圖書館內書本所記載的東學西漸歷史,都是老掉牙齒的陳年舊事,來來去去都是四大發明,説我們的本行吧,今天的印刷技術,跟中國的活版印刷就沒有什麽關係,我們今天日常一切,都是西方的發明。
智:我先不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你搜尋過東學西漸的條目,其中維基百科確有這個條目,但只有中文版本,其他語言一概欠奉,可見這條目是由中國人編撰 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範疇只有標題而無內容,可見有關資料在過去好一段頗長時間都欠缺整理或非常匱乏,編者一時間無法找到足夠材料,唯有留下一個空 白的條目,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在工餘時間加以鑽研,有心得後,便加入編輯行列。
愚:前輩真會跟晩輩説笑,我何德何能,那能做編輯。
智:世事無絕對,只怕有心人,好吧,就用維基百科條目做個起點吧,這是有關東學西漸的條目:
目錄 1 東學西漸的路徑 1.1 絲綢之路 1.2 海上絲綢之路 1.3 南方絲綢之路 1.4 旅行家 1.5 傳教士 2 十進位制的西傳 3 造紙術的西傳 4 磁學的西傳 5 絲綢的西傳 6 印刷術的西傳 7 農業技術西傳 8 茶葉西傳 9 中國經典西傳 10 中國園林藝術西傳 11 中國冶金技術西傳 12 中國造船技術的西傳 13 中國橋樑技術的西傳 14 中國文學的西傳 15 中國哲學的西傳 16 中國兵法的西傳 17 中醫學的西傳 18 中國音樂的西傳 19 關於東學西漸的研究 20 參考文獻 21 外部連結 |
由2至18是西傳學術的具體範疇,涵蓋了科技,數學,農業,建築,造船,醫學,軍事,哲學和藝術。但内容可説貧乏得很,科技當然離不開四大發明,數 學只有十進制的描述,而且內容有爭議性,因為和印度在十進制發明上的先後次序,在考古學上一直有爭論,其餘的數學成就,如割圓術和解方程,可能考古價值不 高,缺乏專門的研究人員,或許要待下一波的中國熱或中國再次崛起成為第一梯隊的強國,才會有機會逐步還原。
愚:什麽,考古價值不高,一套荷里活的電影系列,便是説西方考古學家在世界各地的冒險之旅。
智:西方的考古學和西方的殖民地擴張時代關係密切,基本上是十字軍東征的延續,在所到之處將有價值的文物用各種手段奪取回國,然後轉售給皇室貴族圖 利。考古當初不過為鑑定文物的真實年代和價值,對各地文物和文化遺產,很多時是破壞大於保育,中國也是受害者之一,不少故宮珍藏都散落在各西方著名的博物 館中;曾聽過一位大英博物館的導遊戲稱那裡是「賊竇」,西方國家的大型博物館,説得難聽一點都滿是巧取豪奪回來的賘物,見證著一段不光采的歷史。但鑑證古物 的學問,因此發展成一門專門科學,結合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與歷史學相輔相成,填補了一些欠缺文獻記載的歷史空白,也對原有歷史記載的真偽作出覆檢。在 這樣的前提下,考古項目優先次序的排列是很明顯的,而且中國古代的科學典籍,用的雖然是漢字,但用字,文法和結構,都是古代漢語,而漢語本身已是一種學習 門檻最高的地球語言,不要説西方人,自己漢人懂的也不多,研究了也沒有實用價值,加上大部份清朝皇帝對形而下者的奇技淫巧沒有太大興趣,二百多年的折騰, 中國的科技便斷了代,欠缺承傳,四庫全書中的內容,便集中在經史子的內容,科技貧乏得可憐,民國重新起動,起點已改為建立在西方的基礎上,除了一些和日常民生 還有切身關係的工藝技術,已經找不到華夏文化的承傳依據,中國學術,特別是科學,便恍惚從來對世界都是無關重要甚至不曾存在的樣子。這當然不是事實,在過往 的東西對碰中,除了近二百年,一直都是東方佔上風,沒有科技在後面支持,你以為憑什麽?當認真嚴肅地審示歷史後,原來跟一般人的一般印像,存在很大落差, 大部份的西方人,仍沉醉在過往二百年的優越感中,一些則驀然發現事實,提出他們的發現,例如李約瑟先生一頭鑽進中國古代科技的範疇中,便不能自已,用大半 生的時間,以老外的身份,為中國的文化寫了一部科學發展史。對西方人是一個警示訊號,提醒他們千慢別自滿,對東方人的文化和文明,應該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有點像文藝復興時對希臘文化和文明的再探索,當然,今日對東方文化的再認識,相信做假的情況不會像希臘文化那樣嚴重。
愚:這樣說來,前輩認為東方文化的落後,真正只有二三百年,即清朝才開始,而文藝復興後的西方,仍是在追趕中,對嗎?
智:大體上可以這樣說,原來在17和18世紀,歐洲曾出現了一個中國熱,很多西方學者,都醉心於這個東方國度的各類著作,而他們的思想,有多少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只能說見仁見智。下星期跟你再談吧。
愚:一言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