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tea hous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44 本土文化 01
Local Culture 01

推普廢粵

亦愚 & 若智
5/03/2016
註: 以下談話內容, 純屬作者個人意見,有關法律規定屬專 業知識部份,不能視為具法律效力之意見,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專業顧問查詢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5/3/2016

愚:前輩午安,嘻嘻,前輩離港幾個月,讓晚輩週末少了個聊天的機會了。

智:哈哈,年青人可以多些出去走動走動,遊山玩水或與朋友聊些年青人的話題,也很不錯呢。

愚:當然,但談到一些問題時,始終要向老前輩問點意見,才會覺得踏實一點,例如最近一次跟一群朋友聊到一個推普廢粵的問題,大家爭論了很久,仍沒有結論,以前輩對國學的的認識,應該可以給一個較令人信服的答案。

智:説來聽聽,看看老人家能不能給點意見。

愚:事緣一位在小學任教的同學,埋怨小朋友老是寫廣東口語,就是普通話也用上廣東人的詞語,但一位當記者的同學,即時反駁,説粵語才是更正統的中文,並引用了一個面書上流傳的帖子[註1],原文是這樣的:


Stan Clerketon:

前陣子在廣州一個飯局認識了一個川音畢業的湖北妹。閒聊間,我問她:妳來廣州都5年了,怎麼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說?

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

我問:此話怎說?

她很屌的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

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

她說:可以這麼說!

我笑著說:很好很好,作為湖北人,又是中原地區的中國人,你熱愛中國的文化麼?

她:當然熱愛了!

我:那你認為琴棋書畫、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這些能代表中國的優秀文化麼?她:可以。

我:你剛說你熱愛中國文化,那你瞭解唐詩宋詞麼?

她:一點點。

我:那你能隨便諗幾首唐詩宋詞出來聽聽麼?

她:其實我也不太瞭解,但我是有聽說過唐詩宋詞,我大概知道是什麼回事。

我笑說:好吧,我知你應該是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不瞭解的,不然你又怎會不知道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用粵語才能讀得通順的呢?

她:嚇?不是吧!唐詩宋詞那些不是用普通話來諗的麼?

我 笑說:1300年的唐代根本就還未出現現在所謂普通話,普通話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流傳至今的語言,不管詞彙、用詞、都比歷史久遠的廣東 話單薄粗疏多了。如果你說熱愛中國的文化不是對人吹水唬弄的話,你就應該學好廣東話,不然你看很多古籍和諗唐詩宋詞就會看不懂讀不通。明白了麼?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食】字和【肥】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食餸、食嘢、好好食、肥仔、肥佬、肥騰騰。普通話唔係用「食」,係用「吃」,唔係用「肥」,係用「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樽】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買一樽豉油返屋企、飮番樽啤酒先、呢個玻璃樽入面係乜嘢來咖?普通話唔係用「樽」,係用「瓶」,一瓶、瓶子。

詩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正是廣東話。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舍……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戲、行出去、行花市、行咗幾遠呀?普通話係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唔係用「凍」係用「冷」。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嘢?普通話唔係用「望」係用「看」。

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隔籬】,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籬、隔籬鄰舍、搬過隔籬屋。普通話唔係用「隔籬」係用「隔壁」或「鄰居」。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唔係用「幾多」係用「多少」。

還有太多太例子,不多說了,有興趣自己去查找答案吧!

粵 語,有著千幾年深厚歷史文化基礎,係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推普冇問題,但倡議廢粵、貶粵、打壓粵語;絕對是破壞中華文化傳承的文盲行為。還有,敬告各 位,唐詩真係要用粵語來讀先至啱,如果自己不懂粵語;冇文化就算了,千萬別隨便亂說別人講粵語是冇文化,真係會失禮死人。



智:先不論推普廢粵這命題的真確,只言邏輯,全文的論點有以下4個:

  1. 推普=廢粵

  2. 現代粵語用詞包含古漢語或古漢語含有現代粵語用詞,所以粵語是優雅文化的載體。

  3. 詩詞用粵音誦讀更為準確

  4. 基於2和3點的事實,講粵語不但不是沒有文化,不懂粵語才是沒有文化。

第2及3點根本是老人家在中學時代便知道的國學常識,並無新意,可先行肯定其真確性。但第1及4點的是近年才出現的論據。近年這些邏輯當道,非黃即藍,非人即豬,非敵即友,在網上不斷流傳,特别是一些憤青的論壇上尤甚。

愚:嘻嘻,前輩,這不過是反映現狀吧了,現實確是兩大陣營對壘嘛!

智: 社會上的客觀現實是由集體的主觀意志造成的,很大程度上,這種二元對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命題(self-fulfilling proposition),眾人皆以為如此,世事便也如此,直至大家認識到其中的虛妄為止。回頭説這個帖子的推理吧,用數學語言説,第一點的推論邏輯是世 上所有事物只有互相排斥不能並存的集A和餘集非A,選擇普通話便等同放棄其他一切語言,所以推普即是廢、貶和打壓粵語。按這個邏輯來説,那我們當年英文中學為 主,近年家長反對母語教學,這些行為,便是推英廢中了,教育界中也拿推普廢粵來做議題的,本身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受教育的,而且是英文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才取得學歷和資格,當年和今天,他們有多少個評擊過推英廢中?在極端主義者的心態,推廣一種東西等同廢除其他所有同類的東西。

第4點是基於第2及第3點的事實而得出講粵語更有文化的結論。這似乎是用三段論證(Syllogism):

1. 古漢語代表有文化

2. 粵語有很多古漢語

3. 所以粵語代表有文化

這 個論證用了一個假命題作為前題(predicate),就是用古漢語便代表有文化。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在於他懂得用多少古漢語,而在於他的人格和知識, 而粵語內裏因為先天性含有古漢語字詞,説粵語的人用上這些字詞只是當作日常普通人的語言,並不一定因為具有古漢語的語文知識,否則何不直接用全用古漢語。文 字是文化的載體(carrier),也可以是本體(subject)的一部份。如果只是載體,論者的推論更不能成立,否則懂説話的人便可算有文化了,這個 要求也太低了一點吧。

愚:那前輩也承認粵語保留很多古漢語和語音,那豈不是代表我們用粤語學習古漢語更好嗎?

智: 縱使文字屬於文化本體(subject)一部份、例如文學作品便是,也不是文化的整體(entirety),光懂用含有古漢語的粵語就等同有文化,是將部 份(part)等同全部(whole entity),這是什麽偉論?只不過是暗中將兩個概念掉包,即某公眾人物常説的偷換概念;2及3點是真,也只是事實的部份(part of the truth)而非全部(whole of the truth)。

歷史上,漢族曾經經歷兩次民族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一次是南北朝,一次是南宋滅亡,南北朝時代南下的漢族,有考據説新界圍村的鶴佬是其中的一支,他們說的語言(本地稱鶴佬話)應該保留了一些魏晉漢人的語音。

至 於宋室南遷,宋人所説的語言,依文中所説是粵語,但粤語本身其實不是只有一種,現時所謂的粵語是廣府話或白話,是粵中(廣州、佛山、東莞,寶安和香港一帶) 的方言。粵西(西江至廣西粵西)是另一種,粵東(東江至福建潮汕)又是另一種,還有稱為客家話的方言廣泛分佈在廣東,所以稱為客家是相對廣東本土而言,應 是跟隨宋室南遷的漢人所説的語言,太平天國據説以客家語而非國語或粵語作為官方語言。這幾種粵語中,彼此也不能互通,例如「剛才」在廣東方言的說法如:

廣府話

頭先;剛剛;剛才;啱啱;頭先;正話

粵西

啱先

客家話

頭下(t'eu ha) ;家下(ka ha) ;頭先(t'eu sien)

台灣閩南語(近粵東)

:ta'u tu a (不知道本字)

海豐話(粵東)

剛剛(kah kah,音同“甲甲”)


那一種最接近唐宋語言,相信國學大師都沒有定論。倒有很多人士説客家話保留得最多,並非文中所説的粵語,多年前一位國學老師便曾説他的順德話讀唐詩最合音韻,另一些則認為是閩南話。

由此可知今天的粵語,也非唐宋的語言,普通話確是受北方少數民族的語音影响而出現變化,最明顯是九聲只餘四聲,失去入聲字更令很多唐宋詩詞失去原有 韻律。但粵語何嘗不是,以往長江以南已是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秦嶺以南的嶺南更是所謂化外之地,和中原分隔,他們的語音和中原更加不同,也影响北面移 居過來的漢族,才有兩廣的多種方言。

何文匯博士主導的粵音正讀運動以黃錫凌的《粵音韻彙》為本,但也有學者並不同意。所以,有關唐宋音和粵音的正統問題,學者也沒有定論,卻有人因為一些古漢語和現代粵語有些共通用字便説粵語更正統,這是以偏概全,用部份事實來概括為全部事實。

愚:但前輩也承認第2及3點,粵語有很多古語和古音嘛。

智:好吧,按同樣邏輯,如果普通話/國語和古漢語找到更多共通用語,那是否又説明普/國語才是正統?普通話/國語更接近書面語是常識,單以文中所舉 的例子,除了拿來嗆人的那幾個詞語,其中大部份的用語,其實更接近普通話/國語。就隨手用他的例子:「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樓主說「樽」是 粵語,那「得意」;「需」;「盡歡」,「莫使」等又如何?粵語的「得意」是解有趣,不是風光快樂的原意,普通話保留了原意,「需」在粵語是「要」,「莫 使」在粵語是「唔好俾」。全句用粵語、港式粵語和普通話說出是:


粵語

如過好運就要盡情開心,唔好俾個金酒樽白白對住個月光。

港式粵語

條命正就要玩到盡,千祈吾好戇居居擰住個金酒樽望住個月光。

普通話

人生得意時便需要盡情享樂,不要讓金酒瓶空虛地和月亮相對。

你說那種語言更接近古漢語哩?要客觀一點!

愚:呃...這個嘛,看來還是普通話接近一點!

智:其實帖子所舉的所有例子,都有相似情況。如果相信文中所謂用粵語更有文化,那便儘管用好了,但是,有誰會認為讓自己的子女採用粵語寫作會提高中文水平?用流利的粵語粗口罵娘更不等同文化。

將語言作為溝通工具或文化載體,問題其實很簡單,便是看普及性和實用性,學英語、普通話也如是。普通話和國語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官方確認全中國有 56個民族,二百多種方言;只要仍有人在説,方言便有生命力。滿人約佔人口1%,滿語曾是官方語言,受少數民族政策保護,但滿人自己也不學,乾隆之後,宮 廷內也漸漸不用,今天用盡方法都保不住。要和其他人溝通,用一種共通語言是為了方便,不是什麽罪,看需要罷了。

我們老一輩對語文教育政策的反覆已是欲語無言,但現時一些人動不動扯上了什麽社會議題,更令問題複雜化。這文章抽取一些片面個别的語文知識來挑起對普通話/國語的抗拒甚至仇恨,動機不見得是學術討論,關於語文演變的論述,稍有點國學常識便知疏漏在那裡。

愚:領教了,謝謝前輩。


[註1]

https://www.facebook.com/wskenting/posts/10153598271298533

https://zh-hk.facebook.com/melamine.chinese/posts/902493953153710


- 完 -

小傳 Biography

Simswise 若智-
年逾知命,學有所專,長於經濟行政,對社會事務每有深刻獨特見解,然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智慮愈深,成見愈深;崖岸自高,偏執過度,難免憤世疾俗,所謂好 智不好學,其弊也盪,雖智者亦必有所弊,若智亦即弱智也,尚幸雖悲觀而未失積極.

Simsfool 亦愚
望不惑之年,其父有感東坡先生洗兒歌之言,深信「但 望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功卿」,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倘時來運到,刞一得之見,己足以功名利碌等身,否則亦樂得逍遙快樂,不若自命才俊之士, 動輒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得子即取名亦愚,亦愚果然深得其父神髓,故凡事隨遇而安,無作強求,相信凡存在皆合理.樂觀而欠積極,對若智之言時有質疑, 與若智對話常擦出火花.

編者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寄,人之賢愚賤肖,何嘗不是相生相寄,此「大智若愚,大愚若智」,「聖人不出,盜賊無有」之謂也,甚至四位同體,實質一體四面, 旁人所見,可能是抑智示愚,隱惡揚善後刻意示人之一面而已, 故「智愚談」或即「腦交戰」孰智孰愚,二而一,一而二,見仁見智而巳.

culture jab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