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44 本土文化 01
Local Culture 01
推普廢粵
5/03/2016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5/3/2016
愚:前輩午安,嘻嘻,前輩離港幾個月,讓晚輩週末少了個聊天的機會了。
智:哈哈,年青人可以多些出去走動走動,遊山玩水或與朋友聊些年青人的話題,也很不錯呢。
愚:當然,但談到一些問題時,始終要向老前輩問點意見,才會覺得踏實一點,例如最近一次跟一群朋友聊到一個推普廢粵的問題,大家爭論了很久,仍沒有結論,以前輩對國學的的認識,應該可以給一個較令人信服的答案。
智:説來聽聽,看看老人家能不能給點意見。
愚:事緣一位在小學任教的同學,埋怨小朋友老是寫廣東口語,就是普通話也用上廣東人的詞語,但一位當記者的同學,即時反駁,説粵語才是更正統的中文,並引用了一個面書上流傳的帖子[註1],原文是這樣的:
Stan Clerketon: 前陣子在廣州一個飯局認識了一個川音畢業的湖北妹。閒聊間,我問她:妳來廣州都5年了,怎麼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說? 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 我問:此話怎說? 她很屌的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 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 她說:可以這麼說! 我笑著說:很好很好,作為湖北人,又是中原地區的中國人,你熱愛中國的文化麼? 她:當然熱愛了! 我:那你認為琴棋書畫、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這些能代表中國的優秀文化麼?她:可以。 我:你剛說你熱愛中國文化,那你瞭解唐詩宋詞麼? 她:一點點。 我:那你能隨便諗幾首唐詩宋詞出來聽聽麼? 她:其實我也不太瞭解,但我是有聽說過唐詩宋詞,我大概知道是什麼回事。 我笑說:好吧,我知你應該是跟絕大多數人一樣不瞭解的,不然你又怎會不知道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用粵語才能讀得通順的呢? 她:嚇?不是吧!唐詩宋詞那些不是用普通話來諗的麼? 我 笑說:1300年的唐代根本就還未出現現在所謂普通話,普通話是大概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流傳至今的語言,不管詞彙、用詞、都比歷史久遠的廣東 話單薄粗疏多了。如果你說熱愛中國的文化不是對人吹水唬弄的話,你就應該學好廣東話,不然你看很多古籍和諗唐詩宋詞就會看不懂讀不通。明白了麼?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食】字和【肥】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食餸、食嘢、好好食、肥仔、肥佬、肥騰騰。普通話唔係用「食」,係用「吃」,唔係用「肥」,係用「胖」。 李白:「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樽】字,正是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買一樽豉油返屋企、飮番樽啤酒先、呢個玻璃樽入面係乜嘢來咖?普通話唔係用「樽」,係用「瓶」,一瓶、瓶子。 詩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行】字,正是廣東話。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下,停下,再行下,又再停下,非常之依依不舍……廣東話日常例子如~行路、行街睇戲、行出去、行花市、行咗幾遠呀?普通話係用「走」或「逛」,走路、逛街。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死】,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好凍、凍冰冰。普通話唔係用「凍」係用「冷」。 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望】字,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望住前面、唔好四圍望、望乜嘢?普通話唔係用「望」係用「看」。 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的【隔籬】,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我就住喺你隔籬、隔籬鄰舍、搬過隔籬屋。普通話唔係用「隔籬」係用「隔壁」或「鄰居」。 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唔係用「幾多」係用「多少」。 還有太多太例子,不多說了,有興趣自己去查找答案吧! 粵 語,有著千幾年深厚歷史文化基礎,係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推普冇問題,但倡議廢粵、貶粵、打壓粵語;絕對是破壞中華文化傳承的文盲行為。還有,敬告各 位,唐詩真係要用粵語來讀先至啱,如果自己不懂粵語;冇文化就算了,千萬別隨便亂說別人講粵語是冇文化,真係會失禮死人。 |
智:先不論推普廢粵這命題的真確,只言邏輯,全文的論點有以下4個:
-
推普=廢粵
-
現代粵語用詞包含古漢語或古漢語含有現代粵語用詞,所以粵語是優雅文化的載體。
-
詩詞用粵音誦讀更為準確
-
基於2和3點的事實,講粵語不但不是沒有文化,不懂粵語才是沒有文化。
第2及3點根本是老人家在中學時代便知道的國學常識,並無新意,可先行肯定其真確性。但第1及4點的是近年才出現的論據。近年這些邏輯當道,非黃即藍,非人即豬,非敵即友,在網上不斷流傳,特别是一些憤青的論壇上尤甚。
愚:嘻嘻,前輩,這不過是反映現狀吧了,現實確是兩大陣營對壘嘛!
智: 社會上的客觀現實是由集體的主觀意志造成的,很大程度上,這種二元對立是一個自我實現的命題(self-fulfilling proposition),眾人皆以為如此,世事便也如此,直至大家認識到其中的虛妄為止。回頭説這個帖子的推理吧,用數學語言説,第一點的推論邏輯是世 上所有事物只有互相排斥不能並存的集A和餘集非A,選擇普通話便等同放棄其他一切語言,所以推普即是廢、貶和打壓粵語。按這個邏輯來説,那我們當年英文中學為 主,近年家長反對母語教學,這些行為,便是推英廢中了,教育界中也拿推普廢粵來做議題的,本身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受教育的,而且是英文教育的既得利益者, 才取得學歷和資格,當年和今天,他們有多少個評擊過推英廢中?在極端主義者的心態,推廣一種東西等同廢除其他所有同類的東西。
第4點是基於第2及第3點的事實而得出講粵語更有文化的結論。這似乎是用三段論證(Syllogism):
1. 古漢語代表有文化
2. 粵語有很多古漢語
3. 所以粵語代表有文化
這 個論證用了一個假命題作為前題(predicate),就是用古漢語便代表有文化。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在於他懂得用多少古漢語,而在於他的人格和知識, 而粵語內裏因為先天性含有古漢語字詞,説粵語的人用上這些字詞只是當作日常普通人的語言,並不一定因為具有古漢語的語文知識,否則何不直接用全用古漢語。文 字是文化的載體(carrier),也可以是本體(subject)的一部份。如果只是載體,論者的推論更不能成立,否則懂説話的人便可算有文化了,這個 要求也太低了一點吧。
愚:那前輩也承認粵語保留很多古漢語和語音,那豈不是代表我們用粤語學習古漢語更好嗎?
智: 縱使文字屬於文化本體(subject)一部份、例如文學作品便是,也不是文化的整體(entirety),光懂用含有古漢語的粵語就等同有文化,是將部 份(part)等同全部(whole entity),這是什麽偉論?只不過是暗中將兩個概念掉包,即某公眾人物常説的偷換概念;2及3點是真,也只是事實的部份(part of the truth)而非全部(whole of the truth)。
歷史上,漢族曾經經歷兩次民族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一次是南北朝,一次是南宋滅亡,南北朝時代南下的漢族,有考據説新界圍村的鶴佬是其中的一支,他們說的語言(本地稱鶴佬話)應該保留了一些魏晉漢人的語音。
至 於宋室南遷,宋人所説的語言,依文中所説是粵語,但粤語本身其實不是只有一種,現時所謂的粵語是廣府話或白話,是粵中(廣州、佛山、東莞,寶安和香港一帶) 的方言。粵西(西江至廣西粵西)是另一種,粵東(東江至福建潮汕)又是另一種,還有稱為客家話的方言廣泛分佈在廣東,所以稱為客家是相對廣東本土而言,應 是跟隨宋室南遷的漢人所説的語言,太平天國據説以客家語而非國語或粵語作為官方語言。這幾種粵語中,彼此也不能互通,例如「剛才」在廣東方言的說法如:
廣府話 |
頭先;剛剛;剛才;啱啱;頭先;正話 |
粵西 |
啱先 |
客家話 |
頭下(t'eu ha) ;家下(ka ha) ;頭先(t'eu sien) |
台灣閩南語(近粵東) |
:ta'u tu a (不知道本字) |
海豐話(粵東) |
剛剛(kah kah,音同“甲甲”) |
那一種最接近唐宋語言,相信國學大師都沒有定論。倒有很多人士説客家話保留得最多,並非文中所説的粵語,多年前一位國學老師便曾説他的順德話讀唐詩最合音韻,另一些則認為是閩南話。
由此可知今天的粵語,也非唐宋的語言,普通話確是受北方少數民族的語音影响而出現變化,最明顯是九聲只餘四聲,失去入聲字更令很多唐宋詩詞失去原有 韻律。但粵語何嘗不是,以往長江以南已是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秦嶺以南的嶺南更是所謂化外之地,和中原分隔,他們的語音和中原更加不同,也影响北面移 居過來的漢族,才有兩廣的多種方言。
何文匯博士主導的粵音正讀運動以黃錫凌的《粵音韻彙》為本,但也有學者並不同意。所以,有關唐宋音和粵音的正統問題,學者也沒有定論,卻有人因為一些古漢語和現代粵語有些共通用字便説粵語更正統,這是以偏概全,用部份事實來概括為全部事實。
愚:但前輩也承認第2及3點,粵語有很多古語和古音嘛。
智:好吧,按同樣邏輯,如果普通話/國語和古漢語找到更多共通用語,那是否又説明普/國語才是正統?普通話/國語更接近書面語是常識,單以文中所舉 的例子,除了拿來嗆人的那幾個詞語,其中大部份的用語,其實更接近普通話/國語。就隨手用他的例子:「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樓主說「樽」是 粵語,那「得意」;「需」;「盡歡」,「莫使」等又如何?粵語的「得意」是解有趣,不是風光快樂的原意,普通話保留了原意,「需」在粵語是「要」,「莫 使」在粵語是「唔好俾」。全句用粵語、港式粵語和普通話說出是:
粵語 |
如過好運就要盡情開心,唔好俾個金酒樽白白對住個月光。 |
港式粵語 |
條命正就要玩到盡,千祈吾好戇居居擰住個金酒樽望住個月光。 |
普通話 |
人生得意時便需要盡情享樂,不要讓金酒瓶空虛地和月亮相對。 |
你說那種語言更接近古漢語哩?要客觀一點!
愚:呃...這個嘛,看來還是普通話接近一點!
智:其實帖子所舉的所有例子,都有相似情況。如果相信文中所謂用粵語更有文化,那便儘管用好了,但是,有誰會認為讓自己的子女採用粵語寫作會提高中文水平?用流利的粵語粗口罵娘更不等同文化。
將語言作為溝通工具或文化載體,問題其實很簡單,便是看普及性和實用性,學英語、普通話也如是。普通話和國語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官方確認全中國有 56個民族,二百多種方言;只要仍有人在説,方言便有生命力。滿人約佔人口1%,滿語曾是官方語言,受少數民族政策保護,但滿人自己也不學,乾隆之後,宮 廷內也漸漸不用,今天用盡方法都保不住。要和其他人溝通,用一種共通語言是為了方便,不是什麽罪,看需要罷了。
我們老一輩對語文教育政策的反覆已是欲語無言,但現時一些人動不動扯上了什麽社會議題,更令問題複雜化。這文章抽取一些片面個别的語文知識來挑起對普通話/國語的抗拒甚至仇恨,動機不見得是學術討論,關於語文演變的論述,稍有點國學常識便知疏漏在那裡。
愚:領教了,謝謝前輩。
[註1]
https://www.facebook.com/wskenting/posts/10153598271298533
https://zh-hk.facebook.com/melamine.chinese/posts/90249395315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