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文化茶寮系列
Culture Jabber Tea House
2.50 本土文化 07
Local Culture 07
中文和現代化
明唐寅西園雅集
嘉賓: 雅可樂 & 無極
9/04/2016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9/4/2016
智: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利弊,有一段時間是一面倒地向拼音文字傾斜的,但實際上,不少的言論都欠缺客觀科學,最有力的證據是西方近500年的科技 發展,令人聯想到和文字先進有關,實際上是一個「美麗的誤會」。首先説第一個謬誤,表面上,文字的演變和資訊傳播技術是同步發展的,但文字不是科技發展的 唯一要素,還要其他主客觀因素配合。漢朝繼承秦的發展,沒有將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取消,還藉此令科技進一步提升;蔡倫改良做紙技術,用廉價植物纖維代縑 帛作紙,資訊流動更暢通,經濟管理採用輕徭薄賦、無為而治的策略,歷文景兩代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鞏固,有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充沛的物質條件,先富後強,然 後北逐匈奴,西拓絲路,稱雄東亞大陸,奠下中華文明年二千年的基業,但東漢末、三國和魏晉時期,民族內鬨,五胡作亂,一度陷入低潮,隋唐時將西北民族融入 漢族之內,創立科舉來提高社會流動性,初步打破漢朝以來名門望族的壟斷地位和矯正由此而來的社會問題,庶族和布衣中的傑出之士得到一個正規途徑進入領導核 心,當時的關隴望族漸漸失去以血緣關係佔據出將入相機會的特權,在社會管理上而言,比同期以封建和奴隸制度為主的西方文明都要先進得多。到宋朝發明印刷術 後,開啟了人類第三個資訊革命,只因漢人再次勤於內鬥而令金人和蒙古人有可乘之機,但華夏文化再次將征服者同化。阿拉伯人從中國人那裡學到做紙技術和印刷 術,並進行了百年翻譯的大計,只餘下當時的西 歐成為歐亞大陸上相對最落後愚昧的地區,經歷後羅馬帝國的混沌狀態和黑暗時代(dark ages)的蒙昧前後達十個世紀,直至蒙古人的鐵騎將部份東方文化直接帶至歐洲,西歐白人才驚覺而奮起直追。中世紀前,華夏的文化和文明一直領跑世界,如 果表意文字是科技的障礙,那中世紀前那二千多年的歷史又如何解釋。今天的數碼媒體技術,已是人類第四個資訊革命。
愚:我還以為世界只有二十世紀這個資訊革命哩。
智:當然不是,第一個是屬於四大文明共有的,大家都發明了文字符號,第二和第三個都是華夏文明啟動的,也伴隨著產業技術革命,耕種,冶金,建築,水 利,造船,航海,天文等都是領先世界居多。英人李約瑟 (Joseph Needham)不看猶可,一頭扎進中古前的中國科技後,才發覺被近代的短暫歷史蒙蔽了,決心搜集資料編纂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西方政客和御用學者一直將這段歷史事實輕輕帶過,並非因為資料遺失,而是在歷史考據上採用雙重標準,傾向將西方文化和文明説成人類文明的發 展中 心,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則被冷落,實在有失公允客觀。第二點的謬誤由無極師兄來説會較清晰!和科學思維有關。
無:大家可能不斷聽到有人説中文不適合科學思維,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謬誤,將拼音 文字和科技拉上關係,只能令識者發笑,阿拉伯數字本身便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也可説是方塊字,這樣才能對應數位,大家不妨用中文的大寫數字零至九代 替阿拉伯數字來做算式,橫直也可,便會發覺毫無困難,只是會有點不習慣,但是,大家可以想像用羅馬數字或用 one two three 等拼音文字來代替阿拉伯數字作運算,那簡直是悲劇,因為拼音文字無法對位值(place value),西方的科學突飛猛進,和引入阿拉伯數字有極大關係。有學者認為數位觀念根本是中國人創先河,而且不限於十進制,易經的八卦是二進制、八進制 和十六進制並行,時辰是十二進制,重量是16進制,曆法是12和60進制,都有文獻可考,算盤的位值觀念更是明顯,由於每直行算子最多可代表15(上10下 5),還可以隨時變換為2至16進制。中國的原子彈和火箭的運算,當年沒有電腦,靠的便是紙算、算盤和計算尺。
智:哈哈,老人家初出社會做事時,用的計算工具主要便是算盤,銀行和會計師樓才有一些電動或機械的加數機,小型的檯頭電子計算機要到八十年代才普及,但一般四則運算,還及不上算盤,我們還繼續用上好一段時間,直到電腦普及和算盤比計算機還昂貴才放棄。
無: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是具體實在而且留存至今的,其他文明的成就多是只憑傳説,例如印度古文明,因為失傳,已難考據;古希臘的記數法沒有位值觀念,是以人的手指數來 記錄數值,1、5、10和5的倍數(手指的倍數)等是基本數,置於右是加,置於左是減,很原始和直觀的思維,考古發現到的希臘算盤也是用這樣的原理,羅馬 沿用;所以古希臘的幾何學還算靠譜,其餘涉及精密運算的數學實在令內行人難以置信,西方人所説的希臘科學成就看來水份不少。中文字是二維排列文字,本身已 是一個二維座標系統,更能訓練空間思維和數量運算,兼容其他文字的能力及擴充能力也遠遠高於拼音文字。唯一的缺點是學習的門檻比較高。
智:哈哈,那不正是推行簡體字的用意嗎?所以話不要説得那麽絕對和輕率,殊途同歸,一致百慮,老人家從來便繁簡兼用,將簡體字和普通話當噴火吃人的龍是患了唐詰柯德妄想症吧。 還有一點是很多人忽略的,表面上拼音文字的音和字對等,只須懂廿多個字母便能學懂,學習門檻好像很低,易於普及,但前提是你已明白字或詞的發音和意義,對 於新字新詞,無法聽聲或看字便明白含意,只能硬生生記下來。據統計,無論什麽語言,日常用語不過是幾百個詞彙,但拼音文字的新詞在資訊澎漲的情況下不斷增 加,第二版的牛津大字典有20册,共有十七萬現行用字,約四萬七千多廢棄用字,九千多衍生字,英文在幾百年間,文字數便澎漲了萬多二萬倍: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20-volu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ontains full entries for 171,476 words in current use, and 47,156 obsolete words. To this may be added around 9,500 derivative words included as subentries. Over half of these words are nouns, about a quarter adjectives, and about a seventh verbs; the rest is made up of exclamations,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suffixes, etc. And these figures don't take account of entries with senses for different word classes (such as noun and adjective).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words/how-many-words-are-there-in-the-english-language
可是,現實比上述的情況嚴峻得多,英文字數在2009年便達100萬,並且以每年4000字的速度增加: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 (GLM), there are 1,019,729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illionth new word (a neologism in lexicographer lingo), “Web 2.0,” entered the 1,400-year-old English lexicon on June 10, 2009 at 10:22 am. The Google/Harvard Study of the Current Number of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lso arrived at a similar number — 1,022,000 (a difference of .o121%) — 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Google Corpus (more than 200 billion words from American and British datasets mined from books scanned by Google).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ies (OED) comes up with an estimate of 750,000, when counting only distinct senses and excluding variants.
https://atkinsbookshelf.wordpress.com/tag/how-many-words-in-the-average-persons-vocabulary/
所以拼音文字普及容易,但利用學習專精知識便有困難,以人的智力和記憶力,掌握到幾萬字已是極限,見識過不少的老外,對一些非日常用字或非本身專業 內用到的文字,其實認識貧乏,看有關文獻同樣有困難。一位語言學家認為學前人士應能掌握500至6000字,未受正規教育的人士能掌握35000字,高中 生50000字,大專生是50000至75000字:
David Crystal, a linguist and world-renown expert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provides these estimates of how many words people know: a person starting school: 500-6,000; a person without a formal education: 35,000; a high-school educated person: 50,000; a college-educated person 50000-75,000.
https://atkinsbookshelf.wordpress.com/tag/how-many-words-in-the-average-persons-vocabulary/
回頭看中文,中文字典如《康熙字典》也只有四萬多,《漢語大字典》是現存漢字最完整的字典,約六萬字;下面是一個網站所做的統計資料:
商:甲骨文約3500個至4500個字。
漢:楊雄《訓纂編》收錄5340個字。
漢:許慎《說文解字》收錄9353個字。
魏:李登《聲類》收錄11520個字。
魏:張揖《廣雅》收錄18151個字。
梁:顧野王《玉篇》選定22726個字。
宋:陳彭年等《廣韻》收錄26194個字。
宋:張麟之《韻海鏡源》收錄26911個字。
宋:司馬光等《類篇》收錄31319個字。
明:梅膺祚《字彙》收錄33179個字。
明:張自烈《正字通》收錄33549個字。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收錄47035個字。
現在《漢語大字典》選取了約6萬字。
http://xh.5156edu.com/page/18229.html
英文千多年間便由原始語言一般的一千數百字澎漲千倍成過百萬,單計常用字也有幾萬倍,這是拼音文字的共同問題。漢字五千年來,由三千多增至六萬,才 增加了十多倍,但除去一些已不用的死文字,現行文字只有約一萬,常用約六七千之間,非常克制,參考中文內碼便知,大五碼含一萬多,國標含七千多,一般人用 字不超千個,不會從前啟蒙教育中的小學便是文字學,讀本是三字經,千字文和百家姓,常用字約一千,只計認字,已經一世受用,大談文化保育的,也未必能全懂 這千多字,但已能自命高級知識份子。原因是憑這些字已足以創造新詞,而且顧文思義,已有八九成猜中,例如「前輩」由「前」及「輩」組成,意義已非常清晰; 有人會説拼音文字是字詞不分,或可説字即是詞,新字也可能由原有文字合併而成,卻是較難猜度,音節亦限制了新字的合成,英文的前如 fore, pre, ex, old, ante, 和輩 generation 要組合成「前輩」意思的新字或詞,即使可能也很累贅,近似的有 forerunner, antecedent, predecessor, precursor, older generation 等,算是可以用字根猜到含意,但另外的如 senior 或 pioneer 便是要硬記的那種,科技名詞便是拼音文字的悲劇。中文相對拼音文字,能用較少的音節、較少的文字和較少的字(byte)來表達同一內容,從聲音,文字和頻寬的使用效率來看,中文都遙遙領先拼音文字。所以那些人云亦云説拼音文字先進易學的,究竟有多少曾認真學習過語言學?
無:科學點來説,表意文字利用字形和部首來表達含意,但聲音則縮減了,拼音文字則 無法縮減字音,造新字便累贅得多了,例如:江、河、湖、海、洋、潮等,都從水部再加一個聲音部首,比 river, lake, sea, ocean, tide 都較易明白記憶,學中文是先苦後甜,部首比字母多了不足十倍,但往後要記憶的生字則少了很多,同是中學生,英文為母語要熟習50000個,中文為母語的則 只須數千個。
愚:但前輩和兩位師兄對一些認為中文太多同音不同義的文字和語法不嚴謹的批評有什麽意見呢?據説中文因此不適合做法律語言。
智:法律語言和科學語言都須要清楚準確,不能模稜兩可,中文確有這個缺點,但英文何嘗沒有,否則何用引用拉丁文,一字多義是活文字的特性,活的文字便會不斷被賦予新義,並非中文獨有。 但中文的可塑性和擴充能力很強大,方法是用中文編訂一套與日常用語有别的法律語言,包括用詞和文法。理論上,同音字多,光聽而不看字比較困難,但上文下理 和四聲的運用,便有效解決這問題。從近日電腦聽聲認字的速記軟件(dictaphone app)可見,準確度已達九成以上,如果是閲讀,因為是表意文字,能看見文字的結構,那意義便更為清晰。你只要留意內地和台灣的律例和判詞便發覺到這個方 法在日漸完善中,至於香港,則是乏善可陳,惡意以電腦傷害他人人身或財物(Access to computer with criminal or dishonest intent)說成什麽「不誠實使用電腦罪」既不是日常用語,又令人摸不著頭腦,不是因為中文不 行,只是本地法律人才的中文不行。雖然前面說發用了14個中文字,不必分隔符號(space),但比英文的 45 個字母+7個分隔符號,節省了很多的字節,意義也更清晰。
雅:其實這是文化碰撞的一個典型現像,硬碰撞是軍事對抗,之外還有軟實力的 較量,文人固然相輕,文化相輕也很自然。我記得前輩曾向亦愚師弟介紹過享庭頓的文化衝突論,他指出現存有六大文化,人類很多衝突源自文化的碰撞,對一些比 較著重實質利益矛盾的學者,文化衝突可能是虛無一點,不大以為然,但這並非享庭頓的獨有見解,另一位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也持類似看法,精神文化似是虛無,科技和經濟生產是實質的,但兩者間有關連,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同樣扯到文化的競爭問題,可是,湯恩比和 福山的結論便是南轅北轍。
愚:雅師兄果然是文史高手,湯恩比是怎麽説呢?
智:好得很,既然雅師兄説到湯恩比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便不愁沒有話題了。湯恩比先生是世界知名的英國歷史學家,著作等身,他的地位是學術界公認的,可惜他在75年過身,無法對八十年代 後的變化作出評價,而這二三十年的事件,曾令一些人士以為可以從此否定湯恩比的理論,由於他的言論不合西方政客的脾胃,所以一直受到忽視,另一方面歇盡所 能將福山的理論大力推廣。
愚:唉,前輩和雅師兄説了那麽多,還沒有説出湯恩比的理論是什麽?好像和福山是對立似的,對嗎?
雅:不錯,湯恩比對世界上古往今來各地的文化作出梳理後,歸納出21種文化,也有説是26種,經過他仔細比較,他認為人類文明,很大機最終會由中華文化統一起來。
愚:如果湯恩比是75年離世,那時候仍未見中國崛起的跡象,貧窮落後得很,現在説華夏文化先進也沒有市場,他當時怎麽會得出這個大膽推論呢?
智:跟紅頂白從來比沙裡尋金容易,一位西方享負盛名的學者,在西方陣營內要自我否定已不容易,還要推崇一個被西方打壓超過一百年的東方文明,沒有勇 氣、自信和良知是不可能做到的。湯恩比和享庭頓屬於同代學者,見證到大英帝國的沒落、西方文明內部的互相傾軋、日本脱亞入歐如何助長了侵略性而導致挫敗、 美國如何乘勢崛起、蘇聯的挑戰和冷戰的爆發,因而對各種文化和文明的優劣有深刻的認識,能用更廣闊的視角和更長遠的目光來看歷史,跨過更長的時間軸來審視 變化的趨勢,然後得出他的結論。他認為華夏文化也只是一個更久遠的遠東文化的子系統,而中國週邊國家則是華夏文化的子系統,他認為華夏文化最能達至一個理 想的平衡,也有足夠的自我完善機制應對變化;對西方的文化,他並不看好,對以取決多數的決策模式抱有懷疑,以為難以得到高質素和高效率的決定。一些飲過少 許洋水的所謂學者動輒吹噓西方文明先進,多是為了在自己臉上貼金而罔顧史實,和湯恩比、亨庭頓、李約瑟這些學者相比,無論從學養和操守來看,只是「漢人學 得胡兒語,站在城頭駡漢人」的小丑而已。這500年的落後,多少是偶然因素,多少是科學客觀的歷史必然結果,多少是國人子孫的不肖、內鬨和疏懶而導致,學 術上大有爭議空間,並未見已有定論。
愚:這樣聽來,前輩的思想大有可能是源自和湯恩比呢!但現在所能聽到的學者意見,都是福山一派的,將西方價值奉為普世價值。
雅:其實福山最近也不得不作出修正,不敢那麽肯定了!前輩去年跟師弟也談過。
智:可是福山之前的言論,仍有不少的剩餘價值呢,政客及因為各種原因登上了這列西方文化快車的人士,包括那些爭相以西方文化來自高身價的學者或知識 份子,跟車太貼了,還會堅持下去的。要令一種文化佔據領導位置,除了光明正大的競爭,陰損的方法便是在宣傳上打擊或抹黑對手,歷史便有不少這樣的反間宣 傳。
雅:各文化你追我趕是正常現像,其間要透過不斷自我完善來提升,不過近代對華夏文化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挑戰是考驗,也是機遇。下星期大家如果仍覺有言未盡,再來擺龍門陣又如何。
愚:前輩邀約,有吃有喝,兩位師兄總不會推辭吧?
雅和無:當樂意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