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Network: um_bloggers | imagebank | videoworks | essence | business home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blog of Uncle Ming's Gallery

I have always been among tho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greatest freedom of speech was the greatest safety, because if a man is a fool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encourage him to advertise the fact by speaking. (我以為讓愚蠢的人自暴其醜, 正是最大之言論自由所以是最安全的主因)

WOODROW WILSON (編輯組譯)


愚智談 WiStupiDialogue


以史為鑑

History as Mirror

亦愚 & 亦智
8/6/2014 天陰有陣雨


註: 以下談話內容, 純屬作者個人意見,有關法律規定屬專業知識部份,不能視為具法律效力之意見,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專業顧問查詢

免責條款 DISCLAIMER


愚:前輩,外賣到。

智:不錯,年青人,看來你是愈來愈世故了。公司没有那麽忙了,對嗎?

愚:對,是靜了點,是不是天氣太熱了呢?

智:這固然是其一,天氣剛從涼轉熱,一時間未能適應,活動能力差一點是正常的,但現代城市空調普遍,按理不是問題,只是六月是考試季節,現在的怪獸家長,甚至提取大假來監視子女的温習,已無心工作。

愚:前輩提點後便覺得確有這個現像,怪不得那些有子女的顧客很多時在六月便像失蹤似的,甚至七月也不見現身。

智:現在多了遊學,暑假已不是假了。

愚:看來我也跟年青人脱節了。

智:不是剛說你世故了嗎?四時交替,天增歲月,人添壽數,正是自然之道,回顧是為了前瞻,細心觀察近年的社會變化,便可大致推算將來的走向。

愚:回顧是為了前瞻,那是讀歷史及研究先例的目的嗎?

智:你看,當你的人生經驗和知識豐富了,思維也靈活,快捷和準確了,正是如此。

愚:那取消中史科豈不是一個極大錯失。

智:嚴格來說,教局並没有取消中史科,但成為文科選修科,變相將中史打進冷宮,結果考生人數一落千丈,本地年青人跟中國文化進一步疏離。不讀史,不能知興替,最大毛病便是很大機會重蹈前人覆轍。

愚:如果年青人没有興趣,難道要強迫他們讀嗎?這個不民主。

智:那將虚無飄渺的通識變成必修,又算是那一種民主?因勢利導,令辛辛學子認識自己的文化源流,是情理之內,何罪之有,現時世上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民族,就只剩下中國和中華民族,那不單是中國人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竟然被棄如敝履,不知是什麽歪理。

愚:四大文明古國不是還有埃及和印度嗎?希臘也是古老文明之一呢,奧林匹克世運便是希臘一項重要文化遺產, 前輩為什麽說只餘下中國呢?

智:你的認識,正是説明你讀史不足,四大文明古國,巴比倫早已湮没,文字,國家已不存在,原來民族,由於失去統治地位,成為其他民族的奴隸後和四處 流徙,已經没有一個算是繼承巴比倫文文的民族國家,埃及同樣有名無實,他們連金字塔中文物的文字也看不懂,現在考古學家還在解碼,埃及原來的民族恍似人間 蒸發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踪。印度情况也類似,原來的民族,被阿拉伯人的一個分支入侵打敗,淪為奴隸,一直無法翻身,經過民族融合,已不獨立存在,民族融合 是好聽一點的說法,依照古代的慣例,打敗的民族會被清洗(genocide),男的没有被殺也只能淪為奴隸當苦工或被販賣,不得娶妻和生兒育女,女的比較大機會保存性命,但被販賣為奴隸後, 被奴隸主強姦後生下的後代已不能保持種族血源的純潔;生物學上的種族純潔還不是大問題,這些人根本不許承繼發展原來的文化,印度的古文字梵文雖然能借助宗 教保存下來,2005年還被立法確認為官方語文和經典語文之一,但已經失去生命力,據維基資料,全印度2001年時,只有14135人懂得,我没有再考 證,中國佛教流行,説不定中國人懂梵文的比印度還多。

愚:但前輩還未解釋為什麽要讀中史,唯一的古文化可以説有考古價值,但有實用價值嗎?我看到朋友們孩子的課本,好像中一至中三時中史是必修的,那不是足夠了嗎?

智:在人口中保留一定比例的人對中國歷史具有較深入的認識,才能對文化發展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你看希臘,埃及和印度的官方和民眾,儘管現在的國家 和民族成份,跟原來的古文明已經出現斷層,仍然千方百計追認為自己的祖宗,甚至伊拉克,也追遡自己的歷史至巴比倫,相對本地那些説要跟中國和中國文化割席 的那群人,便知道見識的高下;不說埃及和印度,那些只道西方文化便是先進的可以看希臘和西方國家,西方將自己政治文化追遡至羅馬希臘,宗教文化追遡至阿伯 拉罕的十二支派,即古巴比倫文明的源頭,認祖歸宗,中外皆然。

愚:但西方文化證明領先世界,所以值得追認嘛!

智:是甚麼方面領先?

愚:科技,經濟,政治,軍事等都明顯領先。

智:那埃及和印度的行為又怎麽解釋?

愚:這個…!

智:還有,如果希臘文化那麽先進,便不會被滅國,羅馬如果先進,便不會有黑暗時代(dark ages),人類信史時代的二千多年間,中國和它代表的東方文化,獨領風騷千多二千年,對東方文化的仰慕,激發出西方人尋求從海路到達東方的决心,西方人 超越東方人的時間,不過是始於清朝中葉,即乾隆皇死後,不過二百多年,還要至鴉片戰爭才敢確認,但用戰爭勝敗來印證文化高下,你不覺得有問題嗎?

愚:這個…倒没想過,呃,是了,中國文化雖然曾經光輝過一段時間,但近代已被西方趕過,既然要學習西方更先進的文化,那又何必再花時間學中國文化。西方文化除了軍事,還有民主,科學和法治精神,所以強大,打勝戰爭是附加效果,這個解釋合理吧?

智:首先,如果你接受戰爭勝方不能代表高度文明,那便不必花太多時間解説了,歷史上太多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文明的例子,西方人也不敢赤裸裸地用戰爭的結果來做進步的證明,戰場上的勝利是局部和短暫的,你知道美國歷史中第一場承認沒有勝利的戰爭是那場戰爭嗎?

愚:唔,應該該是越戰。

智:錯了,是韓戰(內地稱為朝鮮戰爭),在53年簽停火協定時,聯軍司令克拉克將軍事後承認他毫不樂意成為美國第一位為未能勝利的戰爭簽署停火協議 的司令(the unenviabl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first US Army commander to sign an armistice without victory.)。但這個當事人親口承認的事實,在一般的報導中,都不願提勝負誰屬,一些研究員從零散的記錄最後還是得出不敗也是和局的結論,竟仍有人 因為立場問題不願承認,如果懂獨立,客觀和理性思考,便不會將宣傳假像看成歷史事實。十年後,美國再捲入另一場失敗的戰爭中,那便是你說的越戰。所以在嚴肅討論中,沒有人敢以戰爭成敗來衡量文化的進步程度。

愚:那甚麼是衡量的準則哩?

智:中文的文化和文明兩個詞語已點出文化內涵以文為主,其中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大類別。同樣地,英文中的文明 civilization,同様是以 civil 及 civilian 為prefix,軍事(military)没有位置,更不用說中國人的「武」力跟軍力有不同含義,外文没有適當翻譯,止弋為武,我姑且譯作 the necessary combat force for ending military attack 吧。當然,現實中,維持阻嚇侵略者的軍事力量是必須的,不能自保的文化和文明,也没有生命力。回顧人類歷史,從自保和可持續發展來看,中華文化和文明,正 是唯一經得起考驗的一個,近代最大的危機是清末民初,但與歷史上兩次大型戰亂產生的衣冠南渡相比,只是小挫折。你所理解的,反映出本地人多年來不讀歷史的 後果。

愚:嘻嘻,前輩,好吧,我承認我們這些晚輩都對中國歷史文化没有多大興趣,但從同事們得知,前輩原來亦是在本地接受教育,不是讀大陸或台灣的書,怎麽會跟我們不同呢?

智:讀那裡的書有什麽關係,當你學懂獨立思考,你便能從歪曲或互相矛盾的資訊中看到其中較接近真相的訊息。當然,主觀的努力還是發揮作用的,日本侵 華戰爭和國共內戰,不少人為避戰亂逃至香港,他們包括一群對中國文化認識深厚的學者,部份甚至學貫中西,經過思考取捨,仍對中國文化不離不棄,從戰後至七 十年代末期,將人生中最寳貴的三十多年,貢獻給文教事業,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年青人,包括海外留學生,反而對中國文化有濃厚的感情,並 興起尋根熱潮,對中國文化認識深一點的,便没有那麽容易被一些虚假言論蒙蔽,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便是海外留學生自發發起,其中一位領袖便是台灣的領導人 馬英九先生。

愚:那為什麽我們看到聽到的都是拿中國文化落後來批評的聲音?

智: 八十年代後,因緣巧合,西方文化全面優越的理論又再抬頭,本地人特别受落,從現時不少人的言行來看,不過是優越感作祟,因為接收了英國人傳授的部份知識和 行政管理技巧,正好用來自高身價,跟西方文化優越理論便一拍即合。平情而論,公平競爭下,大家作出隱惡揚善的文宣攻勢是正常不過的,謊言止於智者,但如果 到了採用雙重標準,選擇性看待事物的程度,那已是歪離公義和理性,對那些輕信甘詞美言的人便造成妄想,流著中華民族血液且講寫中文的人更是應該清醒。看那 些英文不成,中文亦不流利的年青人竟然相信自己因為是香港人便自然優越的便很可悲,問問那些有機會上大學的朋友,本地生的成績跟内地生比較一下便知道事 實,沒經過克苦學習,就憑出生地可以優越是妙想天開。至於以為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便自命高等,動輒拿西方文化來貶抑中國文化的人,跟那些學貫中西,中英著作 等身,在中國最艱難時代仍努力弘揚中國文化的學者相比,不過是文化小丑,他們風光的日子也不長久,內地優才在外國學成回來,英語說得更流利的大有人在,如 果他們多讀點中國歷史,多點認識中國文化,便可能不致這樣膚淺。

愚:好吧,依你説法,中國只是過去200年才落後,但落後便是落後,過去領先有什麽用,中國文化有啥先進的內容?

智:年青人,落後可以是部份落後,不一定是一無是處,説到尾,最明顯的落後還是軍事上的實力,仗打輸了便要割地賠償,經濟比人先進,教育比人發達, 社會比人和諧也没用,希臘和宋朝便是例子,賠償導致國民經濟破產跟文化落後是兩回事,第二是落後可以是管理和領導無方,祖宗遺產和教誨豐富,敗家子不好好 學習掌握運用,卻埋怨老祖宗留下的一切不給力,以為拿了隔壁的工具便可以脱胎換骨,老是想著捷徑,那會成功,清朝的統治者,比元朝的蒙古人聰明一點,没有 擺出全面打倒中國文化的姿態,而是説自己授命於天,繼承中國文化的道統,開國初期有幾個還算有能力的皇帝,但始終任人為親,將治國權力和利益緊緊控制在那 人口不足1%的滿族人手中,人才庫先天不足,那有可能富強。

愚:如果滿清如此不濟,那明朝為什麽會崩潰?

智:這便是我説年青人要多讀歷史的原因,但不要盡信速成的二手資料,也不能偏聽偏看,要讀正反不同意見的論述,自己梳理出其中的較一致的訊息,那樣 得出的信念才較近事實,但習慣考試的本地學生,只求有標準答案,低年級的便更是如此,所以保留一定的誘因令年青人有修讀較高層次的歷史知識是必須的,否則 明朝以至宋朝的歷史便會重覆 。

愚:那宋明兩朝究竟犯了什麽錯誤導致滅亡,前輩定有高見。

智:教科書中的答案多的是,只是鑑古知今,對今日現狀其實有頗多啟發,卻不及在書中論及。宋朝富而不強,明朝則外強中乾,其中不少與內爭有關,剛說過不應求速成答案,何不找些文章和書本看看,再自行判斷,下次回來說說你的心得,豈不快哉!

愚:前輩所言甚是,晚輩告退!

- 完 -

小傳 Biography

Simswise 若智-
年逾知命,學有所專,長於經濟行政,對社會事務每有深刻獨特見解,然智者千慮,終有一失,智慮愈深,成見愈深;崖岸自高,偏執過度,難免憤世疾俗,所謂好 智不好學,其弊也盪,雖智者亦必有所弊,若智亦即弱智也,尚幸雖悲觀而未失積極.

Simsfool 亦愚
望不惑之年,其父有感東坡先生洗兒歌之言,深信「但 望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功卿」,況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倘時來運到,刞一得之見,己足以功名利碌等身,否則亦樂得逍遙快樂,不若自命才俊之士, 動輒以天下為己任,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得子即取名亦愚,亦愚果然深得其父神髓,故凡事隨遇而安,無作強求,相信凡存在皆合理.樂觀而欠積極,對若智之言時有質疑, 與若智對話常擦出火花.

編者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寄,人之賢愚賤肖,何嘗不是相生相寄,此「大智若愚,大愚若智」,「聖人不出,盜賊無有」之謂也,甚至四位同體,實質一體四面, 旁人所見,可能是抑智示愚,隱惡揚善後刻意示人之一面而已, 故「智愚談」或即「腦交戰」孰智孰愚,二而一,一而二,見仁見智而巳.

metropoli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