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科人看世界
1.4 也談「八十後」
免 責條款 DISCLAIMER
以下內容, 純屬作者一般個人意見,不能視為有法律約束力之專業意見,凡涉及如投資、法律、會計、建築或醫療等受法律規管行業之專業問題,如有疑問請自行向具專業操守之相關專業顧問或從業員查 詢
- 10/10/2009
全城熱話「八十後」,弄得沸沸揚揚的,小弟不是有興趣來湊熱 鬧,只是覺得,自從搞社會學的人將社會學也偽科學化,結果將社會現象也當成物理化學現象程式化起來,八十後便是又一個程式化化社會現象的例子。贊成或反對 用出生年代來將人分類的,都有支持或否定的例證,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喋喋不休,卻愈辯愈胡塗,真理還不知在那裡。 讀理科的,由二元一次方程式起,懂得變數 (variable)這東西,到矩陣 (matrix) 及偏微分方程式能處理多元多次方程式後,很多便忽然有將社會現象程式化的念頭,所以不免去學一點社會學,特別對自稱科學客觀的學說有興趣(當然當年科學男 對社科系的女同學也同樣有興趣),那知絕大部份的社會學都是偽科學,這樣說並沒有貶意,有 真知灼見的學者,靠的是洞悉力 (Insight),憑直觀感覺多過計算,就是經濟學這門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經濟學家,還是「講﹞數的居多,真正 「計」數的少,那些動輒包含數以百計變數的計量模型 (Econometric Model),辛苦弄懂了,如果不是預測能力跟二流分析員差不多,便是有些時候準確但有些時候卻不準確,然後方程式及變數便愈加愈多,依靡爾定律不斷提升 運算能力的電腦還是不大能滿足這些模型的運算要求。 如果人的行為 用方程式來表示,你說該有多少個變數,除出生年代外,家庭背景(往日也有一段時間流行說做階級成份),社會背景,文化傳統等等最大路的因素外,還有一些隨 機因素 (Random Factor),那能用一個年代就能夠簡單概括,八字算命還會用上八個基本變量(年月日時化為天干地支八個數),豈不是比這些社會學更準確。 有些時候,並非提出這個名詞及概念的學者故意誤導,只是聽的人 理解有問題,別人只是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一些行為思想上有些共通點,那能將這個概念框架無限擴充全部套進十年內出生的人身上,叫他們比較天水圍綜援戶的 八十後跟城中超級富豪家庭的八十後,看看可以找得到多少相同點才說罷。 學自然科學的人,都知道控制實驗 (Control Experiment) 的重要性,因為透過這類實驗,才能將各種變數分離開來,識別出什麼才是主要因素 (major factor) 和次要因素 (minor factor) 、相關因素 (relevant factor) 和 非相關因素 (irrelevant factor)、有意義因素(significant factor) 和無意義因素(insignificant factor )、自變因素(independent factor) 和隨變因素(dependent factor)、控制性因素 (dominant factor) 和 無關重要因素(inconsequential factor/unimportant factor ),社會現象,怎能介定得清楚某一刻是什麼因素在作用中,最後靠的還是主觀判斷。 人類社會太複雜了,不計隨機變數,其他變數多得令人弄不清楚,
資訊的準確性 (Reliability) 及完整性 (Integrity)
更是大問題,憑直觀判斷挑一些出來說,學科學的不會習慣,但很多搞社會科學的常常說自己科學客觀,加上傳媒也是但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只求製造象徵
(icon) 或典型
(prototype),將人過度簡約成用世代來劃分,然後大家一窩蜂地趕時髦,什麼五十後到九十後的議論紛紛,贊成的拿得出證據證明自己對,反對的亦同
樣能舉出很多誖例 (Counter Example)
證明這個理論錯,青少年問題卻一個也解決不了,怪不得傑出科學家如霍金,腦袋能明白時空宇宙,全世界能瞭解他理論的只有幾個人,卻還是不明白人類本身,特
別是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