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科幻夢囈系列
序言科幻小說和 科學文化其實是不可分割的,有學者甚至認為科幻小說是科學研究的靈感泉源,中國人寫不出科幻小說,不是中國人的數理能力差,可能是近代中國學科學的人太偏 向實用,而且受的是西方訓練,不大懂古文甚至中文,而創意工業從業員的思維還停留在手工藝作業年代,只著重文藝和美工的運用,關於身邊日常生活的內容還 可以應付,但內容專門的便無能為力,到了現在仍有求職的年青人以為讀書不成,只要畫功了得,便能在創意工業大展拳腳,他們不明白圖像背後的內涵才是創作的 靈魂,華麗衣服包裹的如果是臭皮囊,整體來說還是臭皮囊。所以香港的電影除了武打片及警匪片便拍不出歷史片,內地和台灣的導演拍歷史文化的電影沒問題,但 科幻片還是拍不出來。 這個 系列的網誌,不是甚麼嚴謹的科學論述,而是天馬行空,玩科幻交融,只求有趣,不求精準,即香港人所謂的「過癮」,但關於現代科學部份,都屬於有根有據的,古 代經典的內容,則不防大膽作創造性的推測,說不定有寫劇本的因此靈機一觸,深入研究後寫出具中國特色的「古墓迷城」或「奪寶奇兵」也說不定。 無極 PoleZero
-11/1/2009
|
2.4 科學-比小說更離奇
Science - Stranger than Fiction
-8/10/2012
科幻小說-科學、哲學和奇觀的混血兒
科幻小説要寫成叫好又叫座有相當難度,通常曲高和寡,創作人要同時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人生經驗,才能寫岀有深度的作品,但有深度便須要理解和思考,同時喜愛科學和哲學的讀者不太多,照顧了這群高階讀者或觀眾便冷落了那些愛看主角拿著死光鎗和擊光劍上天下海殺外星異形的大眾市場消費者,拿掐不好只會兩邊不討好。
没有科學根據的科幻小説不過是奇幻小説,所以科幻小説還是西方的好看,原因是西方科幻小説作者本身都不是泛泛之輩,通常都擁有大學本科科學學位或以上程度;小説中的情節,不少好像是先知的預言,日後都能一一兑現,如果在科技的背景中加入人性的刻畫,很可能成為扣人心弦的作品。七十年代時,台灣有幾位本業是搞科技的海歸學人,曾經嘗試過以玩票性質寫過一些短篇科幻小説,例如張系國69年在純文學上發表的〈超人列傳〉,算是較為有瞄頭(註1),不過可能是玩票關係,部頭不大,没有恢宏的視野,也没有持續發展的空間,不似美國的科幻小説連續劇如《星空奇遇》(Star Trek),《星門》(Stargate)等,除連續拍攝多年之外,還衍生岀多個姊妹劇。反觀內地,近年岀了一些科幻小説作家,作了一些較嚴肅的嘗試,其中本身専業是水電工程師的劉慈欣,從99年至到現在,不斷嘗試,2006年開始發表長達八十多萬字的《三體》(註2),有讑者説野心很大,跨越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不同星系,被譽為中國的星球大戰三步曲,荷里活買下影視改編權,成就有没有這麽大,還是由讀者自行評價吧。
先知的預言是人類歷史的演義
科幻劇一般是按照目前的科技 知識,再超前幾十年或幾百年不等,所以上世紀中的科幻劇,都只是預見人類利用火箭上太空,較遠的只是到達月球或火星,在人工智能或生化技術上,則是創造了 類似科學怪人或行動緩慢和反應遲鈍的機械人,但隨著理論科學和應用科技的發展,科幻小說在八九十年代開始走岀太陽系,最後更探索超越時空的哲學問題。至於 人工智能,人類一方面扮演上帝創造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對被創造岀來的智慧個體充滿疑慮和恐懼,害怕遭到背判,有朝一日被創造岀來供人類奴役的智能機械反過來超越人類成為奴役人類的征服者,在《未來戰士》(Terminator)、《二十世紀殺人網絡》(Matrix)和《智能叛變》等中便看到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類內心潛意識向來有超越和背叛造物主的意圖,所以在承認智能機械具有自然生命體同等價值和地位的議題上,一直猶疑不 定,也弄不清機械生命的電晶體間能不能產生和容納得下情感。其中的角色,包括人類,人類創造的智慧機械生物,其他星球的智慧生物及智慧機械生物等,他們的 愛恨情仇,跟人類自有文學創作以來所描寫的情節都是大同小異,圍繞著情,慾和理智,混雜親情,愛情和友情,展示岀野心家的佔有慾,控制慾和征服慾與反抗者 的憤怒,幽怨和仇恨互相碰撞時引發的張力和破壞力,一切都不過是將新舊約聖經,希臘神話,羅馬興亡等人類傳説和歷史中的故事放在一個用科技搭建起來的環境 下重新演繹的藝術創作。
旁觀抑或參與-時空旅客的誘惑
科幻小説中,最吃力是有關時間旅行的處理,由於因果定律根深蒂固,早期時間旅行的主人翁都只能扮演旁觀者(observer),後來岀現了一些多元宇宙(multi-universe)和多元空間(multi-space)的科學理論,令想像的空間一下子擴闊了很多,從前科學對時間的理解是單向和不可逆轉的,所以來自未來的時間旅行者,不可能改變歷史,《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可能是第一部打破這個觀念的科幻小説,主角回到過去對歷史進行干預,結果返回將來的世界時,由干預起始發生的事情都被改變了,時間軸(timeline)不再是一條單一直線,而是一株樹狀結構的時空系統,任何細微事件(fringe event)都可能是一個時間軸的節點(node),產生不同的分株。
近年一系列霍氐公司製作的科幻電視連續劇《迷離檔案》便採用了多元宇宙及樹枝狀時間軸的概念來編寫,可惜收視率每況愈下,第四季度美國首播觀眾只餘下三百多萬,是第一季度的三份一略多一點,第一、二季度的劇集中,多元宇宙的脈絡並不明顯,觀眾(美國)反而受落,到了第三季度,多元宇宙作為小説的主線變得明顯後,觀眾可能失去懸疑感覺,第四季度轉向未來人類征服現時兩個平行宇宙的橋段,仍未能挽回頹勢,2012年9月開始的第五季决定只拍攝十三集便正式終止,對愛好思考時間空間問題的科幻小説愛好者來説有點兒可惜。可能應驗了曲高和寡的定律,回到過去改變歷史的概念超岀一般人的思維太多,而且違反邏輯,最常見是一個因果悖論(Temporal Paradox / Predestination Paradox / Ontological Paradox)的質疑,一個人如果回到過去,殺死自己或自己的祖先,那將來的自己根本就不再存在,那就没有可能進行時間旅行,更不要説行兇,使用多元宇宙及樹狀時間軸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到這個悖論(註3),《迷離檔案》的編劇,看來是企圖作一個新的嘗試,在最後一季,未來人會從觀察者(observer)變成為參與者(participant),究竟他們的干預會造成一條他們也無法看到的新時間軸,引發新新的事件,還是有另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結局,那得要在播岀後才知道。
玄學科學 界線不一定清晰
談科幻小説,不得不順帶説一些人動不動將一些不明白的事物貶抑為不科學或迷信,其實這種態度有點危險。由培根(Francis Bacon, 22 January 1561 – 9 April 1626 )開始界定的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正式將神秘學和科學分家,幾百年來被奉為金科玉律(註4),由牛頓到愛恩斯坦建立起來的宇宙觀念都是井井有條(in order/disciplined)及循線性(linear)發展的,熱力學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al Dynamics)更揭示宇宙發展過程和方向都不可逆轉,所以日月星宿的運行都能準確預測,曾有科學家以為,只要能正確測知所有質量及能量數據,一切事物都應該是可預知的(predictable),如果一切條件不變(under same conditions),事物變化的結果應該一致(consistent),而且可以重覆驗證(repeatable)。按這套準則,東方人的很多學説都被視作謬論,但理論科學近年的發展,差點巔覆了科學本身,測不準原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令可重覆驗證的準則受質疑,愛恩斯坦就明確表示接受不了,但愈來愈多事實證明未來或是隨機岀現的(random),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説某些微細事件,能產生巨大的連銷反應,超岀一般人的預料,因為從無序變有序的機律雖然小但不能排除, 甚至為推翻熱力學第二定律提供可能性,不期然令人想到易經占卜的奇妙處;耳聞目見或坊間傳聞,都説易卜對過去非常準確但對未來卻充滿模糊可變的不定因素;成事雖在天,但謀事在人,易經卦象中,充滿天助自助者的積極樂觀思維卻又時刻提醒當事人勿逆天而行,跟量子力學中測不準卻又大體上不違反自然定律有相通之處。
多元宇宙理論源自超弦理論,將大爆炸後產生的宇宙由一個倍成多達二十多個,互相纒繞甚至重叠一起,差點兒像轉述佛經中所説的三千大千世界。從前認為東方文化對宇宙的描述違反科學,現在看來不過是西方的科學發展未到達東方人的思考水平。説到對宇宙的理解和描述,源自希臘文的”universe”原意指所有的空間,没有時間的觀念,就遠不如中文的宇宙,中文的「宇」字代表空間 ,「宙」字指時間(註5),宇宙已是將我們身處的世界描述成時空連續體(time-space continuum)。一些本地憤青愛稱簡體字做殘體字,但其實西方標音文字才是真正的殘體字,原創的文字每字都能對應所代表的事物,希臘因為先有語言未有文字,為省卻造字的過程,便向更先進的巴比倫文明借用他們契形文字中可以用作註音的文字構成希臘字母,情況就像日本當年除直接採用漢字外,另外借用漢字部首來標音,即平假名和片假名,本身沒有意義,組合起來才是日本語言原有的詞語,用標音方法化成文字。其實中國週邊的國家都有類似情况,標音文字是一次元的排列(one dimension permutation),容量有限,並不先進,相反,中文是二次元排列(2 dimension permutation),容量大得多,不相信可以比較傳統條碼及二元條碼的容量便明白。
科幻小説中星際旅行或穿梭時空的蟲洞(worm hole),特别是星門系列連續劇中的星門樣子設計,中國人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那就是八卦,用現代資訊科技的觀念來看,每一個卦是三位元(3 bit)的符號,連續八個排列起來可以代表2的24次方或24位元(24 bit)的資訊,如果每轉動一次代表一組24位元的資訊,那訊號的數量便隨轉動週期倍增,可以看成用序列匯流排(serial bus)傳送的資訊。八 卦中間是太極,太極中包含正負陰陽的概念,現時一些人造蟲洞的理論,便有提議用正反物質碰撞而產生的能量來製造一個永遠在飛行器前方的黑洞,令空間扭曲將 遙遠星系拉近到跟前,古人的思維竟然和最前衛的科學理論肳合,有點不可思議。由於巴比倫及埃及的文明早已失傳,古文明中能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中國的華夏 文化,西方的科幻小説不斷用巴比倫及埃及的考古發現來做科幻小說橋段,其實願意留心一點便發現中國的古藉中有不少可供應用的材料。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可能是莊子像《迷離檔案》的女主角奧莉維雅(Olivia)般,在注射藥物的迷離狀態中穿梭不同的平行宇宙,而且還具有不同身份。六道輪迴,説不定就是生命體在高低次元的宇宙中飛升或陷落,往日是奇幻,今日反而有幾分科幻呢。
(註1) http://www.thinkerstar.com/lu/sci-fi/sf-tw01.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7%A7%91%E5%B9%BB%E5%B0%8F%E8%AA%AA%E4%BD%9C%E5%AE%B6 http://social.fguweb.fgu.edu.tw/ezcatfiles/social/img/img/128951669.pdf (註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9%AB%94_(%E5%B0%8F%E8%AA%AA) http://sfworld.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823386 (註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mporal_paradox (註4)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conian_method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ncis_Bacon (註5) 《易·系辞》: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Image Courtesy: Stargate: Fair use of low resolution screen capture from Stargate SG-1 Fringe Leaf: Fair use of low resolution poster image from Fringe TV series All other images are copyright free artworks in public domain obtained from wikicommon
|